亿联银行2024年亏损激增根本原因分析报告
一、核心结论
亿联银行2024年净亏损5.9亿元(同比下降520%)的根本原因,是内部业务结构失衡、激进经营模式与风控缺陷叠加外部监管政策收紧、行业整体承压的多重因素交织所致。其中,资产质量恶化(不良率2.77%,民营银行最高)、高成本负债压力(逆势上调存款利率)、风控失效(贷款三查不到位)是直接导火索;而互联网监管政策对其线上业务模式的冲击,则加剧了经营困境。
二、亏损根源的多维度拆解
(一)资产质量恶化:利润的“核心侵蚀者”
资产质量恶化是亿联银行亏损的最直接原因。2024年末,其不良贷款率高达2.77%(较2023年上升1.16个百分点),显著高于民营银行平均水平(1.66%),在19家民营银行中居首。
资产质量恶化的驱动因素:
- 业务结构失衡:过度依赖个人贷款业务(占比超70%),但受互联网贷款新规限制(要求独立风控、禁止核心环节外包),其与美团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降温,客群拓展受阻,贷款规模连续两年下滑(2024年贷款余额降幅27.5%),营收支柱(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12.92%。
- 风险管控失效:贷款分类结构异常,正常类贷款占比下降,次级和损失类贷款金额上升;2024年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增幅达357%,反映贷前准入和贷后管理严重缺位。监管处罚记录(“贷款三查不到位”)进一步佐证其风控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
- 拨备计提压力:为覆盖不良贷款损失,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193%,占当期营业收入的76.45%,直接吞噬利润。
(二)负债端压力:高成本揽储的“饮鸩止渴”
在2023-2024年宏观利率下行周期(1年期LPR从3.65%降至3.45%,5年期LPR从4.3%降至3.95%)中,商业银行普遍下调存款利率(如中国银行2024年1年期定存利率仅1.5%),但亿联银行却逆势上调存款利率以揽储,暴露其严重的资金困境。
资金压力的深层矛盾:
- 存款规模收缩:2024年存款余额同比下降14.7%,连续三年“缩表”(资产规模下降),反映其线上揽储模式(依赖互联网平台)受2021年互联网存款新规(禁止跨区域揽储)冲击后,传统“一行一点”模式(线下网点少)难以弥补资金缺口。
- 负债成本高企:上调存款利率虽短期吸引部分资金,但显著推升负债成本。在贷款端利率随LPR下行(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高成本负债直接侵蚀利差收益,2024年其营业支出同比增加91%,进一步加剧亏损。
(三)激进经营模式:风险累积的“长期隐患”
亿联银行的亏损并非偶然,其激进的业务模式和薄弱的风控能力是长期隐患。
具体表现:
- 存贷比远超行业:历史存贷比曾高达122%(行业合理水平约75%-90%),反映其过度依赖短期负债支撑长期资产,流动性风险极高。
- 客诉与合规问题频发:2020-2023年客诉量几乎每年翻倍,集中于个人贷款的催收、息费争议等环节;监管多次处罚其“贷款三查不到位”“征信报送不准确”,暴露其业务全流程管理存在重大缺陷。
(四)外部监管冲击:业务模式的“颠覆性调整”
2021年互联网存款和贷款新规是亿联银行经营恶化的关键外部变量:
- 存款端:新规禁止跨区域揽储,其线上存款规模从2021年增速放缓到2022年后直接下降,传统线下渠道难以弥补缺口,导致存款规模持续收缩。
- 贷款端:互联网贷款新规要求独立风控、禁止核心环节外包,其与美团等平台的合作受限,个人贷款规模自2021年后持续下滑(2024年降幅27.5%),营收支柱坍塌。
三、总结与启示
亿联银行的亏损是**“内部结构失衡+激进模式+风控失效”与“外部监管收紧+行业承压”**的共振结果。其核心教训在于:
- 业务模式需回归审慎:过度依赖线上合作平台、忽视独立风控能力建设的模式,在监管趋严下难以为继。
- 资产负债管理是生命线:高存贷比、逆势高息揽储等激进策略,会显著放大流动性风险和成本压力。
- 风控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贷款“三查”不到位、客诉频发等问题,本质是内部治理和风控体系的系统性缺失,需从制度层面重构风险管理框架。
对投资者而言,民营银行的投资需重点关注其业务模式的合规性、风控能力的稳健性,以及对监管政策的适应性;对亿联银行而言,短期内需加速不良资产处置、优化负债结构;长期需构建独立获客和风控能力,摆脱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