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统解析缠论(缠中说禅)分析股票走势的方法论,涵盖K线合并、笔与线段划分、中枢定位、三类买卖点识别及背驰判断,提供从理论到实战的完整操作框架。
缠论(全称“缠中说禅技术分析理论”)是一套融合数学逻辑、哲学思想与技术分析的系统化理论,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标准化的形态划分(如笔、线段、中枢)和动态趋势判断(如背驰、买卖点),为股票走势分析提供了可量化、可验证的操作框架。本文将围绕“如何利用缠论分析股票走势”这一核心问题,从基础概念、核心工具到实战步骤展开系统性解析。
缠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走势必完美”,即任何级别的走势类型(盘整或趋势)最终都会完成。这一思想是缠论分析的底层逻辑:当某一级别走势完成时,必然会向更高或更低级别转化(如上涨趋势结束后可能转为盘整或下跌趋势),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买卖决策的依据。
例如,若某股票在日线级别形成完整的上涨趋势(包含两个以上向上中枢),根据“走势必完美”,该上涨趋势终将结束,后续可能进入盘整或下跌趋势,此时需结合背驰等信号判断转折点。
缠论对走势的分析需从最基础的K线形态开始,通过标准化的规则逐步构建分析框架。
K线合并是处理相邻K线“包含关系”(即一根K线的高低点完全包含在另一根K线的高低点内)的方法,目的是过滤短期波动,凸显价格主要趋势。
例如,若连续三根K线为“高-低-高”形态(中间K线低点高于前一根低点,高点低于前一根高点),则需合并中间K线与前一根K线,形成新的K线以反映趋势方向。
“笔”是缠论中描述短期趋势的最小单元,由相邻的顶分型和底分型构成,且顶底分型之间至少有一根独立K线(非包含关系的K线)。
例如,若某股票在30分钟图中出现一个顶分型(中间K线高点为10元,左右K线高点为9.8元、9.9元),随后出现一个底分型(中间K线低点为9.5元,左右K线低点为9.6元、9.7元),且两分型间有一根独立K线(如9.7元的K线),则构成一笔(从顶到底的下跌笔)。
“线段”由至少三笔构成,是中期趋势的基本单位,分为向上线段和向下线段:
例如,某股票在日线图中出现“向上笔(10元→12元)→向下笔(12元→11元)→向上笔(11元→13元)”,则形成一个向上线段(从10元到13元)。
中枢是缠论分析趋势的“锚点”,其定义为某级别走势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上涨、下跌或盘整)重叠的价格区间。
中枢的画法需分三步:
例如,在30分钟图中,某股票的三个次级别走势(5分钟级别)分别为“5分钟上涨(10元→12元)→5分钟下跌(12元→11元)→5分钟上涨(11元→13元)”,则这三个走势的重叠区间为11元至12元,即形成一个30分钟级别的中枢(11元-12元)。
中枢是判断趋势延续、转折及力度的核心工具:
例如,某股票在日线级别形成中枢(10元-12元),若股价突破12元后回调至11.8元(未跌破中枢上轨),则上涨趋势延续;若突破后回调至11元(跌破中枢上轨),则可能进入盘整或下跌趋势。
缠论将走势分为“盘整”和“趋势”两类,并通过“三类买卖点”和“背驰”信号提供具体操作指引。
例如,某股票在日线图中形成两个依次上移的中枢(第一个中枢10元-12元,第二个中枢12元-14元),则构成上涨趋势。
缠论的三类买卖点是趋势转折与延续的关键信号:
第一类买卖点:趋势背驰后的转折信号。
第二类买卖点:对第一类买卖点的确认信号。
第三类买卖点:趋势延续的确认信号。
例如,某股票在下跌趋势中形成最后一个中枢(10元-12元),股价跌破10元至9元(创新低),但MACD绿柱面积缩小(底背驰),此时出现第一类买点;随后股价反弹至11元(未突破中枢下轨10元),形成第二类买点;若股价继续上涨突破中枢上轨12元,回调至11.8元(未跌破12元),则出现第三类买点(趋势确认上涨)。
背驰是缠论判断买卖点的核心依据,指价格创新高(低)但对应指标(如MACD)未创新高(低),或指标力度(如红/绿柱面积、黄白线高度)明显减弱的现象。
例如,某股票在上涨趋势中,股价从12元涨至15元(创新高),但MACD红柱面积较前一波上涨(10元→12元)明显缩小,且黄白线未创新高,表明顶背驰,第一类卖点出现。
利用缠论分析股票走势可遵循以下步骤:
缠论通过标准化的形态划分(笔、线段、中枢)和动态趋势判断(背驰、买卖点),为股票走势分析提供了逻辑严密的框架。然而,其复杂性(如笔/线段的划分需严格遵循规则,中枢级别需灵活切换)对投资者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了较高要求。建议初学者从单一级别(如30分钟)入手,逐步掌握基础概念后,再尝试多级别联立分析(如日线定方向、30分钟找买卖点),以提升分析的准确性和实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