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当前A股市场低迷期的投资策略调整,包括量化判断、核心投资心态、经典操作策略、历史复盘及2025年策略建议,帮助投资者在低迷市场中稳健布局。
判断市场是否“低迷”需以客观数据为依据。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7月1日),沪深300指数当前市盈率(PE-TTM)为12.87倍,市净率(PB)为1.55倍,分别处于过去10年历史数据的17.06%和18.33%分位点(即仅17%左右的时间估值低于当前水平)。
从历史走势看(见图1、图2),沪深300的PE-TTM和PB均已回落至近十年的低位区间,显著低于2015年牛市高点(PE-TTM约18倍)和2021年核心资产泡沫期(PE-TTM约16倍)。这一数据表明,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处于“低迷”状态,具备一定的价值投资基础。
市场低迷往往伴随恐慌情绪与短期波动放大,投资者需以“理性、长期、稳健”为核心心态,遵循以下原则:
在市场低迷期,以下策略可有效平衡风险与收益:
策略类型 | 核心逻辑 | 适用场景与优势 |
---|---|---|
定期定额投资(定投) | 固定时间以固定金额买入,利用市场波动自动“低买高卖”,平滑成本。 | 适合普通投资者,避免择时风险,长期积累筹码(如每月定投指数基金)。 |
价值平均法 | 设定投资组合目标价值,实际价值低于目标时增加买入,高于目标时减少买入。 | 更精准捕捉低估机会,适合有一定资金管理能力的投资者。 |
资产再平衡 | 设定股债等资产比例(如60%股票+40%债券),定期调整至目标比例。 | 强制“高抛低吸”,控制组合风险,避免单一资产过度暴露。 |
金字塔式买入 | 市场下跌时,价格每下跌一定幅度(如5%),逐步增加买入量(如首次买10%,二次买20%)。 | 降低整体成本,避免“抄底”过早导致的资金浪费,适合左侧布局。 |
保持现金流 | 预留10%-30%现金或货币基金,应对生活需求及市场突发机会(如优质资产超跌)。 | 避免被动抛售,保留“子弹”把握低估机会。 |
通过复盘A股两次典型熊市(2015-2016年、2018年)的行业表现(见图3、图4),可总结出防御性行业的共性特征:
2015-2016年熊市(沪深300跌幅约40%):银行(-13.89%)、非银金融(-20.72%)、食品饮料(-21.76%)跌幅最小;
2018年熊市(沪深300跌幅约25%):银行(-13.62%)、非银金融(-18.73%)、食品饮料(-20.68%)同样抗跌。
共性逻辑:上述行业多具备“低周期波动+稳定现金流”特征。例如,银行受益于低估值与高股息(2025年股息率普遍超5%);食品饮料(如白酒、调味品)因刚需属性,需求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非银金融(如保险)则依赖长期资金配置优势。
结合当前宏观环境(经济转型、全球不确定性增加)及专业机构观点,2025年低迷期可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防御性资产:
长期成长赛道:
在市场低迷期,可通过以下量化标准筛选具备防御性的股票(需结合行业特性调整):
指标维度 | 筛选标准 | 逻辑解释 |
---|---|---|
估值 | PE-TTM<20倍且低于行业均值 | 低估值提供安全边际,低于行业均值表明相对性价比更高。 |
盈利能力 | 过去3年平均ROE>12% | 高ROE反映企业持续创造利润的能力,低迷期更易维持盈利稳定性。 |
财务健康 | 资产负债率<50% | 低负债降低偿债压力,避免流动性风险(2018年熊市中高负债企业跌幅普遍更大)。 |
分红能力 | 近12个月股息率>3% | 高股息提供稳定现金流,是企业财务健康的信号(2015-2016年股息率>3%的股票平均跌幅小5%)。 |
提示:若严格筛选无符合条件标的,可适当放宽(如PE-TTM放宽至25倍、股息率2.5%),但需确保核心指标(ROE、负债率)不妥协。
当前A股市场处于历史估值低位,是调整投资策略的关键窗口期。投资者需以“长期主义”为核心,结合经典策略(如定投、再平衡)控制风险,同时通过历史复盘与量化筛选锁定防御性行业(银行、食品饮料)及长期成长赛道(科技、消费、海洋经济)。具体操作中,建议保持10%-30%现金流,利用市场波动逐步布局符合“低估值+高盈利+低负债+高股息”标准的优质标的,为未来市场复苏储备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