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低估值逻辑解析:宏观经济、监管与资产质量影响

深度分析A股银行股低估值现象,探讨宏观经济放缓、监管政策约束、资产质量担忧及商业模式瓶颈如何共同导致银行板块长期低估,并提供投资启示。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A股银行股低估值现象的深度分析报告

一、现象验证:银行股低估值的量化证据

银行股“低估值”是市场长期关注的现象,我们通过**估值横向对比(与沪深300指数)纵向历史趋势(2019年至今)**验证这一结论。

1.1 估值横向对比:显著低于大盘水平

通过申万银行指数(801780.SI)与沪深300指数(000300.SH)的市盈率(PE-TTM)和市净率(PB)对比(见图1、图2),可以清晰看到:

  • PE-TTM:银行板块PE-TTM长期在5-8倍区间波动,而沪深300指数PE-TTM多在10-15倍区间,银行板块估值仅为大盘的50%-60%。
  • PB:银行板块PB长期低于1倍(即“破净”),2025年7月最新PB约为0.55倍;而沪深300指数PB多在1.5-2倍区间,银行板块PB仅为大盘的30%-40%。

这一对比直接证明,银行股整体估值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且长期处于“相对低估”状态。

image
图1:申万银行指数与沪深300指数PE-TTM对比(2019-2025)

image
图2:申万银行指数与沪深300指数PB对比(2019-2025)

1.2 估值纵向趋势:长期低位运行

从历史趋势看,银行板块PE和PB自2019年以来未出现明显抬升,仅在2020年初疫情冲击后短暂波动,随后迅速回归低位。当前(2025年7月)银行板块PE-TTM约为5.8倍,PB约为0.55倍,均处于近5年历史分位数的10%以下,属于“绝对低估”区间。

二、低估值的核心逻辑:多重因素交织的市场定价

银行股低估值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宏观环境、行业特性、监管政策、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宏观经济与利率环境:压制盈利预期的“双轮”

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其盈利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8%以上)转向中高速增长(5%左右),经济结构转型(如传统产业收缩、新兴产业扩张)导致:

  • 信贷需求放缓: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信贷需求下降,而新兴产业(如科技、绿色经济)信贷风险较高,银行投放意愿谨慎,信贷规模增速放缓。
  • 净息差(NIM)持续收窄:利率市场化改革(如LPR报价机制)推动贷款利率下行,而存款利率受居民储蓄偏好和市场竞争影响难以下降,导致银行“存贷利差”压缩。根据市场研究,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跌至历史新低(约1.7%),直接削弱银行盈利能力。
2.2 监管政策与社会责任:利润空间的“显性约束”

金融监管的核心目标是“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导向对银行盈利形成直接影响:

  • 减费让利政策: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要求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减免手续费(如2021年12项降费措施),直接挤压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2024年上市银行中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普遍下滑,部分银行中收同比降幅超5%。
  • 资本约束与风险拨备: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要求银行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如2025年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并计提更多风险拨备(如针对房地产、地方债务的专项拨备),进一步限制利润释放空间。
2.3 资产质量的“隐性担忧”:风险溢价的长期存在

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是低估值的关键逻辑之一,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

  • 房地产风险敞口:房地产行业调整(如房价下跌、房企债务违约)导致银行抵押品价值缩水,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和房企开发贷不良率上升。尽管银行公开披露的不良贷款率(NPL)整体可控(约1.6%-1.8%),但市场担忧“隐性不良”(如展期贷款、关注类贷款)可能滞后暴露。
  •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债务规模庞大(约65万亿元),部分区域平台偿债压力较大。银行作为LGFV的主要资金提供方,其资产质量与地方财政状况高度绑定,市场对“债务置换”可能带来的利息损失(如低息置换高息债务)存在担忧。
2.4 商业模式与成长性:“成熟行业”的估值天花板

银行业作为成熟行业,其商业模式以“存贷利差”为主(占营收60%-70%),缺乏高成长性的“新故事”:

  • 增长动能不足:银行营收和利润增速长期低于科技、消费等板块。2019-2024年,银行板块营收复合增速约2.3%,净利润复合增速约3.1%,而同期沪深300非金融企业营收复合增速约8.5%(见图3)。
  • 创新能力受限:金融科技(如互联网银行、数字支付)对传统银行形成竞争压力,但大型银行受监管限制(如数据隐私、资本约束),难以快速转型为“科技驱动型”模式,市场对其长期增长空间预期有限。

image
图3:银行板块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长率(2019-2024)

2.5 市场情绪与投资者偏好:资金“用脚投票”的结果

A股市场当前以存量资金博弈为主,投资者更倾向于追逐高成长、高弹性的板块(如AI、新能源),而银行股因以下特征难以吸引资金:

  • 盘子大、弹性小:银行股市值占A股总市值约15%(2025年7月),但日均成交额仅占3%-5%,股价波动小(年化波动率约15%,远低于科技股的40%以上),难以满足短期投机需求。
  • 股息率优势被“低增长”抵消:尽管银行股股息率普遍在5%-7%(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但市场担忧“高股息”可能因利润增速放缓而不可持续,因此对其“防御属性”的定价较为保守。

三、结论与投资启示

银行股低估值是宏观经济周期、监管政策导向、资产质量担忧、商业模式瓶颈及市场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逻辑可总结为:“顺周期属性+盈利增速放缓+风险溢价高企”导致市场给予低估值定价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注意以下两点:

  1. 低估值≠绝对低估:银行股的低估值反映了市场对其盈利增长和风险的理性定价,若宏观经济复苏超预期(如信贷需求回升、净息差企稳)或资产质量担忧缓解(如房地产政策托底、地方债务化解),估值修复可能启动。
  2. 分化机会值得关注:银行板块内部存在显著差异(如招商银行ROE长期高于国有大行,2024年ROE为12.89% vs 工商银行9.47%),部分优质城商行、零售转型领先的股份制银行可能因“成长性溢价”获得超额收益。

总体来看,银行股适合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定股息的长期投资者,但需密切跟踪宏观经济、监管政策及资产质量的边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