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度解析银行股低估值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ROE下滑、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担忧及政策让利压力,结合量化数据与宏观环境揭示投资风险与机会。
市净率(PB)是衡量股票估值的核心指标之一,反映市场对企业每单位净资产的定价水平。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7月,A股银行板块的平均市净率(PB)仅为0.70,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市净率为1.38。银行板块PB仅为市场平均水平的约50%,直观体现了其低估值特征。
银行股的估值本质上由其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成长潜力等核心财务指标决定。结合近五年数据及市场普遍认知,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对估值形成显著压制:
净资产收益率(ROE):盈利能力增长放缓
ROE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近五年(2020-2024年)A股银行板块平均ROE呈现“先稳后降”趋势:2020-2022年稳定在10.3%左右,但2023年降至10.0%,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9.5%(见图1)。ROE的下滑反映银行盈利能力增长动能减弱,投资者对其未来收益的预期随之降低,从而压低估值。
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潜在风险的市场担忧
尽管金灵量化数据库未直接提供银行板块不良贷款率的整体数据,但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长期存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偿债能力下降(如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等因素,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率的攀升会直接增加银行拨备计提压力,侵蚀利润,进而降低其内在价值。投资者因无法准确量化潜在风险,往往通过压低估值来补偿不确定性。
净息差(NIM):盈利空间收窄的直接冲击
净息差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占银行营收的60%-70%。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行推动贷款利率下降,而存款竞争加剧导致负债成本刚性,净息差收窄成为行业普遍现象。息差收窄直接压缩银行盈利空间,市场对其营收增长的悲观预期进一步压制估值。
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其估值高度依赖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导向。当前多重外部因素共同加剧了估值压力:
经济周期下行:信贷需求与资产质量的双重冲击
经济下行期,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居民消费收缩,导致信贷需求疲软,银行利息收入增长受限;同时,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引发违约潮,推升不良贷款率,银行需计提更多拨备,利润被进一步侵蚀。此外,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如降准降息)虽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也压缩了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净息差收窄压力加剧。
监管让利政策:直接削弱盈利空间
为支持实体经济,监管层近年来持续引导银行向企业“让利”,包括降低贷款利率、减免手续费(如支付结算、账户管理等)。例如,2023年监管要求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50BP(基点),直接导致利息收入减少;同时,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如理财手续费)因政策限制增速放缓。市场对银行盈利的长期预期因此下调,估值被压制。
地方债务与房地产风险:资产质量的潜在隐患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截至2024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65万亿元),部分区域债务率已超过警戒线;房地产行业调整期内,房企流动性风险向银行传导,开发贷和个人房贷不良率均面临上行压力。尽管银行通过展期、重组等方式暂时缓解风险,但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存疑,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一步压低估值。
除宏观与财务因素外,行业特性与市场认知偏差也是低估值的重要驱动:
同质化竞争与金融科技冲击
银行业务模式高度趋同,主要依赖存贷利差和传统中间业务(如结算、代理),差异化优势不足。为争夺客户,银行往往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展开价格竞争,进一步压缩息差。同时,金融科技公司(如互联网银行、支付平台)凭借技术优势,快速抢占零售支付、小微贷款等市场份额,倒逼银行加大科技投入(如数字化转型)。短期内,高额的科技投入(年均增速超20%)会侵蚀利润,加剧市场对其短期盈利的担忧。
资产质量透明度不足
银行资产端(如贷款、债券投资)的风险暴露存在滞后性,部分不良贷款可能通过展期、重组等方式被“隐藏”,市场难以准确评估其真实资产质量。例如,部分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通过“非标转标”等方式调整会计科目,导致不良率数据失真。信息不对称下,投资者倾向于保守估计银行价值,通过压低估值来补偿风险。
成长空间的悲观预期
银行作为成熟行业,其规模扩张受限于资本充足率(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需≥7.5%)和监管约束(如贷款集中度限制),难以像科技、消费等行业实现高增长。市场普遍认为,银行未来盈利增速将长期低于GDP增速(预计2025年GDP增速约4.5%),而ROE可能进一步下滑至9%以下。投资者对“低增长”的预期直接反映在估值上,导致银行股缺乏“成长溢价”。
银行股的低估值是内在财务压力、宏观政策环境、行业特性及市场认知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投资启示:银行股的低估值反映了市场对其短期盈利压力和长期成长空间的担忧,但部分优质银行(如区域经济强、资产质量优、科技转型领先的城商行)可能存在估值修复机会。投资者需重点关注:①净息差企稳信号(如存款成本下降);②不良贷款率的真实改善;③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提升(降低对息差的依赖)。同时,需警惕经济超预期下行、地方债务风险集中暴露等尾部风险对板块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