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婴配粉行业价格战对龙头企业盈利能力的冲击,探讨伊利、飞鹤等头部企业如何通过规模效应与品牌壁垒维持盈利韧性,以及贝因美等二线品牌面临的盈利波动风险。
当前婴配粉行业价格战的爆发,主要由两大宏观因素驱动:
需求端:新生儿数量持续低迷,市场进入存量竞争
中国新生儿数量自2019年起快速下滑(2019年1465万人→2023年902万人),2024年虽因龙年等短期因素小幅回升至954万人,但长期看,年轻群体生育意愿不足仍将导致新生儿数量承压。需求端萎缩直接导致市场总量收缩,企业为争夺有限的消费者,不得不通过价格竞争维持市场份额。
供给端:新国标政策加速行业出清,竞争格局重构
2023年实施的“婴配粉新国标”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如将液态乳纳入注册管理、强化微生物控制要求),中小品牌因研发和生产线投入不足加速退出,头部企业(如伊利、飞鹤)凭借技术储备和规模优势进一步集中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头部企业间的直接竞争也因市场总量收缩而加剧,价格战成为争夺存量客户的主要手段。
当前价格战呈现“全渠道、多维度”特征:
选取A股婴配粉龙头伊利股份(600887.SH)和贝因美(002570.SZ)为样本,通过2020-2024年核心财务指标对比,分析价格战对盈利能力的具体影响。
伊利作为行业绝对龙头(2024年市占率约25%),在价格战中展现出较强的抗冲击能力,核心指标表现如下:
指标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趋势总结 |
---|---|---|---|---|---|---|
毛利率(%) | 35.97 | 30.62 | 32.26 | 32.58 | 33.88 | 波动较小,维持30%以上,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
净利率(%) | 7.35 | 7.93 | 7.59 | 8.18 | 7.33 | 稳定在7-8%,利润转化效率高 |
ROE(%) | 25.05 | 22.29 | 19.25 | 20.09 | 15.84 | 虽小幅下滑,但仍保持15%以上的高回报水平 |
收入增速(%) | 7.38 | 14.15 | 11.37 | 2.44 | -8.24 | 2024年受市场总量收缩影响首次负增长,但收入基数大(2024年营收超1200亿元) |
销售费用率(%) | 22.23 | 17.46 | 18.60 | 17.89 | 18.99 | 稳定在17-22%,费用投放效率较高 |
核心结论:伊利凭借规模效应(采购成本更低)、品牌溢价(消费者对龙头信任度高)及多元化产品布局(覆盖基础款、超高端等多价位段),在价格战中通过“以价换量”维持了毛利率的基本稳定。尽管2024年收入增速转负(主因市场总量收缩),但净利率和ROE仍保持行业领先水平,显示其盈利韧性。
贝因美作为区域性龙头(2024年市占率约5%),在价格战中暴露明显短板,财务指标波动剧烈:
指标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趋势总结 |
---|---|---|---|---|---|---|
毛利率(%) | 45.80 | 50.81 | 45.88 | 47.07 | 42.95 | 波动大(42-51%),依赖高毛利产品但抗价格冲击能力弱 |
净利率(%) | -11.76 | 3.46 | -6.56 | 2.29 | 3.98 | 多次亏损(2020、2022年),盈利稳定性差 |
ROE(%) | -20.65 | 4.53 | -10.59 | 3.03 | 6.52 | 股东回报波动剧烈,2020、2022年因亏损拉低ROE |
收入增速(%) | -4.32 | -11.99 | 6.98 | 0.76 | 9.70 | 收入增长极不稳定,2024年虽回升但基数较小(2024年营收约35亿元) |
销售费用率(%) | 40.87 | 31.77 | 32.73 | 31.34 | 26.42 | 费用率长期高于30%(2020年达40.87%),营销投入侵蚀利润 |
核心结论:贝因美因规模较小(营收仅为伊利的3%)、品牌力弱(消费者对其高端化接受度有限),在价格战中被迫通过高营销投入(销售费用率长期超30%)维持市场份额,导致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尽管2024年通过费用控制(销售费用率降至26.42%)实现净利率转正,但盈利稳定性仍显著低于伊利。
价格战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冲击程度,本质上由“竞争壁垒”决定:
伊利的“护城河”:
贝因美的“短板”:
结论:婴配粉行业价格战对龙头企业的冲击呈现显著分化——伊利等一线龙头凭借竞争壁垒保持盈利韧性,而贝因美等二线品牌因抗风险能力弱,盈利波动加剧。长期看,行业出清将推动份额向头部集中,龙头企业的投资价值更具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