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企业应对新生儿数量下降的长期挑战分析报告
一、核心挑战:新生儿数量长期下行的严峻性
中国新生儿数量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刺激下达到峰值(1883.23万)后,持续进入下行周期。2023年降至902万,出生率仅6.39‰;2024年虽小幅回升至954万(出生率6.77‰),但仍未突破千万量级。从长期看,受育龄妇女数量年均减少400万以上、适婚人口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减少94.3万对)及生育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新生儿数量将呈“波动修复但整体趋缓”的趋势,预计2025年或跌破880万。
新生儿数量的持续萎缩直接导致婴幼儿配方奶粉(以下简称“婴配粉”)核心消费群体规模缩减,行业面临“需求端根本性收缩”的长期挑战。奶粉企业需通过战略转型,从“依赖新生儿增量”转向“挖掘存量价值”和“拓展新需求场景”。
二、行业应对策略:从单一婴配粉到全生命周期营养的转型
面对需求端收缩,奶粉企业已形成四大核心应对策略,覆盖产品、市场、渠道及全球化布局,具体如下:
(一)产品线多元化:从“单一婴配粉”到“全年龄段营养品”
传统奶粉企业的核心收入依赖婴配粉(占比常超50%),但新生儿减少倒逼企业拓展产品线,覆盖全年龄段营养需求:
- 全年龄段延伸:从新生儿向儿童、成人、中老年群体扩展。例如,3岁以上儿童配方奶粉市场2023年增速达25.3%,规模突破300亿元;成人奶粉(如高钙、低脂、益生菌配方)及中老年奶粉(如降血脂、骨骼健康)成为新增长点。
- 功能性产品创新:通过添加特殊成分(如A2蛋白、HMO、OPO、乳铁蛋白)开发功能性奶粉,满足过敏、免疫力低下等细分需求。2023年,含乳铁蛋白的婴配粉市场份额已达18%,功能性配方奶粉年增速超20%。
- 跨界乳制品:部分企业向奶酪、黄油、健康饮品等领域延伸,例如健合集团通过“婴配粉+儿童营养+成人健康”多线布局,分散单一业务风险。
(二)市场高端化与细分化:提升单客价值与精准覆盖
新生儿减少背景下,企业通过“高端化”提升单客消费金额,通过“细分化”精准捕捉特定需求:
- 超高端产品驱动增长:政策红利(如生育补贴)与消费升级推动超高端奶粉(如有机、羊奶粉)需求。2025年一季度,健合集团旗下合生元超高端奶粉营收同比激增46.9%,市占率跃升至15.6%,验证了高端化策略的有效性。
- 细分场景精准布局:针对过敏、早产儿等特殊群体,企业推出特医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针对科学喂养需求,推出“科学实证型”产品(如添加DHA、ARA并标注具体含量),强化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三)渠道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从“传统分销”到“全渠道用户运营”
渠道端的变革聚焦“下沉市场渗透”和“数字化用户粘性提升”:
- 下沉市场拓展: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模式,母婴行业下线市场渗透率较前几年提升12个百分点,覆盖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的增量需求。
- 线上线下融合(OMO):2023年母婴垂直电商渠道占比达35%(预计2030年超45%),企业通过私域流量运营(如母婴社群、会员体系)提升用户复购率;线下渠道则向“体验式母婴店”转型,提供育儿咨询、产品试用等增值服务,增强用户粘性。
(四)国际化扩张:开拓海外增量市场
国内需求收缩倒逼企业“出海”,通过本地化布局获取海外增长:
- 区域选择:东南亚(如印尼、越南)、中东(如沙特)等新兴市场因人口结构年轻、婴配粉渗透率低,成为重点目标。例如,澳优乳业通过并购海外乳企(如荷兰海普诺凯),在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建立奶源与销售网络。
- 本地化策略:好孩子集团通过“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本地化,产品远销全球;部分企业针对海外消费者偏好调整配方(如降低乳糖含量、添加本土特色成分),提升市场接受度。
三、企业财务验证:伊利与贝因美的战略路径对比
为量化分析战略转型效果,我们选取A股代表性企业伊利股份(600887.SH)与贝因美(002570.SZ),通过财务指标对比其抗风险能力与转型成效(数据来源:金灵量化数据库)。
(一)关键财务指标表现
指标/公司 |
伊利股份(2020-2023) |
贝因美(2020-2023) |
营收增长率 |
2020-2022年稳定增长(13.38%→11.37%),2023年放缓至2.50% |
持续下滑(-7.94%→-21.46%) |
净利润增长率 |
稳健增长(2.05%→10.61%) |
波动剧烈(-13.68%→-14.61%,2021年亏损163.66%) |
销售毛利率 |
逐年下降(37.14%→30.17%),但维持在30%以上 |
显著高于伊利(49.33%→42.48%),但同样呈下降趋势 |
研发费用总额 |
持续增长(0.69亿元→0.99亿元) |
基本持平(0.07亿元→0.08亿元) |
研发费用占比 |
稳定在0.73%-0.86% |
持续提升(2.70%→4.88%),但绝对金额低 |
(二)战略路径与效果对比
- 伊利股份:凭借规模优势与多元化布局(虽具体业务构成数据未获取,但营收规模与增长趋势可推断其覆盖婴配粉、液态奶、奶酪、成人营养品等多领域),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其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3年研发费用0.99亿元),支撑产品创新(如高端有机奶粉、功能性乳制品),推动毛利率虽降但仍维持行业较高水平(30.17%)。
- 贝因美:对婴配粉业务依赖度较高(推测),受新生儿数量下降冲击更直接,导致营收持续下滑(2023年-21.46%)、盈利波动剧烈(2021年亏损163.66%)。尽管研发费用占比提升(2023年4.88%),但绝对金额仅0.08亿元,难以支撑大规模产品创新,转型效果尚未显现。
四、结论与投资启示
新生儿数量下降是奶粉行业的长期挑战,企业需通过“多元化、高端化、渠道创新、国际化”四维战略实现转型。从财务表现看:
- 优先关注多元化布局成功的企业:如伊利股份,其多业务协同能力与规模优势使其在行业下行周期中仍保持稳健增长。
- 重视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研发是高端化与细分化的核心驱动力,伊利的高研发投入(绝对金额)更能支撑长期竞争力。
- 警惕依赖单一业务的企业:如贝因美,若未能有效拓展产品线或提升高端化能力,可能持续面临业绩压力。
投资建议:关注在全年龄段营养品、功能性产品、国际化布局中已形成明确增长点的企业,同时需跟踪其渠道数字化转型与用户运营能力,这些是抵御需求收缩的关键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