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养猪业务2024年下半年扭亏为盈,受益于生猪价格回暖及成本控制改善。短期猪价或反弹,但中长期受供给宽松制约,业绩支撑力度有限。分析猪周期、供需格局及投资建议。
新希望养猪业务在2024年下半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受益于生猪价格回暖及自身成本控制改善。但当前猪周期仍处于下行阶段尾部,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供需平衡点,行业供给宽松格局未根本逆转。短期(未来3-6个月)生猪价格或因季节性需求回升及政策托底呈现阶段性反弹,但中长期(6-12个月)猪价中枢预计维持低位(14-15元/公斤),对新希望业绩的支撑力度将面临“短期弹性强、长期持续性弱”的挑战。
根据新希望近4个季度财务数据(截至2025年3月31日),其归母净利润从2024年6月的-12.17亿元(亏损)快速回升至2024年9月的1.53亿元(扭亏),并在2024年12月(4.74亿元)和2025年3月(4.45亿元)持续保持盈利。毛利率从2024年6月的2.38%大幅提升至2025年3月的8.39%,净利率从-3.17%转正为2.07%,验证了盈利改善的真实性与力度。
从业务结构看,猪产业(养猪业务)是核心利润来源之一:2024年12月猪产业收入占总营收的29.5%,利润贡献占比显著(猪产业利润30.30亿元,饲料业务利润33.68亿元)。因此,养猪业务的盈利状况直接影响公司整体业绩。
猪价回暖是核心外部因素。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生猪价格从低位(约12元/公斤)回升至15元/公斤左右,带动养殖端盈利改善。同时,新希望通过优化养殖效率(如降低料肉比)、控制疫病风险等措施,降低了单位养殖成本,进一步放大了利润弹性。
猪周期的核心指标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未来10个月生猪供给)。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50万头,较非瘟前平均水平(约3800万头)高出11.8%,虽较2022年峰值已去化6.6%,但仍高于供需平衡点(约4100万头)。存栏量环比连续两个月下降(但同比仍增0.8%),表明行业产能去化缓慢,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抗周期能力增强)导致产能调整速度低于历史周期。
结论:当前猪周期仍处于下行阶段尾部,未进入“底部反转”或“上升初期”,需等待能繁母猪存栏量跌破4100万头的平衡点后,才可能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
供给端:产能过剩格局未改
规模化养殖企业(如牧原、大北农)未来出栏计划仍保持增长(牧原2023年出栏超7000万头,大北农2025年计划出栏800万头),叠加散养户补栏意愿低迷(无明确补栏积极性数据),行业总产能预计稳定增长(2028年出栏量或达5.5亿头)。短期(2025年下半年)理论供给量同比显著增长,供需宽松格局难以根本逆转。
成本端:饲料价格支撑猪价底部
玉米(占饲料成本约60%)因部分产区减产预期及生猪存栏量高位,价格有上涨压力;豆粕(占饲料成本约20%)虽短期因备货需求减弱回调,但长期受全球大豆供需影响仍存不确定性。饲料成本抬升将推高行业养殖成本(当前行业平均完全成本约15元/公斤),对猪价形成底部支撑(若猪价长期低于成本线,行业将加速去产能)。
需求端:季节性波动主导短期行情
猪肉需求呈现明显季节性:节假日(如中秋、春节)及餐饮复苏(2025年“五一”“端午”期间需求回升)将拉动短期消费,推动猪价阶段性反弹;但消费淡季(如夏季)需求回落,猪价易承压。
政策端通过冻猪肉收储(如2025年6月收储1万吨)、地方补贴等措施托底猪价,缩短行业压力期。主流机构(如广发证券)预测:
若2025年7-8月猪价反弹至15-16元/公斤(高于行业平均成本15元/公斤),新希望养猪业务单头盈利有望提升至50-100元(当前约20-30元),带动公司净利润环比增长。叠加公司自身成本控制(毛利率已从2.38%提升至8.39%),短期业绩弹性值得关注。
若2025年下半年猪价回落至14-15元/公斤(接近行业成本线),新希望养猪业务盈利空间将收窄,需依赖饲料业务(收入占比66.6%)的稳定增长对冲养殖端压力。若饲料业务受玉米、豆粕涨价影响成本上升,或进一步压缩整体利润。
当前新希望PE-TTM为92.50(远高于牧原股份13.71、温氏股份12.28),主要因净利润基数低(2025年一季度仅4.45亿元);PB为1.99(低于牧原3.39、温氏2.77),资产估值相对合理。若短期猪价反弹带动盈利超预期,高PE有望消化;但若猪价不及预期,股价或因“高估值+RSI超买”(RSI-12达75.86)面临回调压力。
新希望养猪业务扭亏为盈的真实性已被财务数据验证,短期猪价反弹将支撑业绩弹性,但中长期受猪周期下行阶段(供给宽松)制约,猪价难现持续上涨,对业绩的支撑力度有限。
投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