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升级下商家实收率下降趋势持续性分析报告
一、核心问题聚焦
当前外卖平台补贴大战持续升级(2025年4月至今),商家“实收率”(即商家实际获得收入占订单总金额的比例)显著下降。本报告将围绕以下核心问题展开分析:此轮补贴战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平台是否具备持续补贴的财务能力与战略意图?商家端的压力是否会反向制约补贴战?最终,商家实收率下降的趋势将持续多久?
二、补贴战升级的背景与驱动因素
1. 竞争格局:新玩家入局打破原有平衡
2025年外卖市场竞争格局已从“美团-饿了么”双雄争霸,演变为“美团、饿了么、京东外卖、淘宝闪购”四方混战。新玩家的强势入局是此轮补贴战升级的核心导火索:
- 京东外卖:2月上线即推出“百亿补贴”计划,依托物流与供应链优势差异化切入;
- 淘宝闪购:7月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直补消费者与商家,依托阿里生态资源快速扩张;
- 美团与饿了么:美团以“大额券”稳守基本盘,饿了么则与淘宝闪购协同反击,维持市场份额。
2. 根本动因:即时零售市场的高增长潜力
补贴战的本质是平台对“即时零售”赛道的争夺。根据行业共识,即时零售(30分钟-2小时达)已成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核心增长引擎,覆盖餐饮、生鲜、日用品等多品类,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3万亿元。平台通过补贴抢占用户心智与商家资源,意图构建“高频消费入口+即时配送网络”的生态壁垒。
三、商家实收率下降的现状与压力传导
1. 商家实收率的具体降幅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补贴大战期间商家实收率普遍缩水:
- 中小商家(如江苏炸串店):正常情况下实收率约32%(8元/25元订单),补贴战期间降至24%(6元/25元订单);7月13日一笔35.88元订单的实收率仅40%;
- 部分商家经营数据:7月上半月营业额8万元,实收仅4万元,扣除人力、食材等成本后盈余仅3500元,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不足5%。
2. 商家端的差异化反应与承受极限
- 大型连锁品牌:部分积极参与补贴,认为可提升销量与品牌曝光度,但对利润敏感度较低;
- 中小商家:普遍面临“三重压力”——利润压缩(部分亏损)、运营成本增加(需额外人力应对订单波动)、食材浪费(备货节奏被打乱)。若补贴战持续,中小商家可能因现金流断裂而退出市场,导致平台供给端收缩。
四、平台的财务能力与战略意图:以阿里(饿了么)为例
1. 阿里本地生活业务的财务表现:亏损收窄,效率提升
根据阿里巴巴财报数据(2023-2025财年),其“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含饿了么、高德)呈现“收入增长+亏损收窄”的趋势:
- 收入端:2025财年全年收入670.76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持续扩大;
- 盈利端:2025财年第三季度亏损仅5.96亿元,较2024年同期(20.68亿元)大幅收窄,单位经济效益显著改善。
这一数据与“补贴导致亏损扩大”的直觉相反,表明阿里的本地生活业务已从“烧钱抢份额”转向“提质增效”,补贴投入更注重效率而非规模。
2. 管理层战略意图:生态协同与技术驱动
阿里管理层将本地生活服务定位为“生态战略的最新高地”,强调其作为“高频支付场景”和“即时配送基础设施”的长期价值。近期动作(如AI在商家与骑手端的应用创新)显示,阿里更倾向通过技术优化(而非无限制补贴)提升用户体验与运营效率。
3. 综合评估:平台补贴的可持续性
- 财务能力:阿里作为现金流充裕的科技巨头,具备短期支持补贴的能力;但亏损收窄趋势表明其对补贴的“容忍度”有限。
- 战略意图:补贴不再是核心竞争手段,平台更关注“健康增长”(即市场份额与盈利的平衡)。
五、补贴战降温的关键因素与商家实收率趋势预测
1. 补贴战降温的四大触发条件
- 市场份额稳定:若新玩家(京东、淘宝闪购)达到目标份额,或竞争格局趋于固化,平台可能减少补贴;
- 成本压力倒逼:长期补贴导致平台亏损扩大(如阿里若亏损重新走阔),或新玩家资金链承压(如500亿补贴计划耗尽),将迫使策略转向;
- 商家抵制加剧:中小商家大规模退出(供给端收缩)将削弱平台价值,倒逼平台调整补贴规则(如降低抽佣、提高商家分润);
- 监管介入:若补贴战演变为“低于成本价倾销”等恶性竞争,监管可能出台限制政策(如禁止过度补贴)。
2. 商家实收率下降的持续时间预测
综合竞争格局、平台战略与商家承受能力,商家实收率下降的趋势可能在未来半年到一年内逐步缓解,具体分两种情景:
- 乐观情景(3-6个月):若新玩家(京东、淘宝闪购)快速达到份额目标,或阿里等平台因亏损收窄主动减少补贴,商家实收率将随补贴力度下降而回升;
- 悲观情景(6-12个月):若新玩家持续加码补贴(如淘宝闪购500亿计划长期执行),或美团被迫跟进大规模补贴,中小商家可能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集中退出,市场供给端收缩后平台将被迫调整补贴规则(如提高商家分润),实收率下降趋势才会终止。
六、结论与投资启示
结论:当前外卖平台补贴战因新玩家入局和即时零售赛道争夺而升级,商家实收率短期承压;但平台(尤其是阿里)的战略已转向“提质增效”,叠加商家抵制与监管潜在介入,补贴战难以长期持续,商家实收率下降趋势预计在未来半年到一年内逐步缓解。
投资启示:
- 平台方:关注美团、阿里等龙头的“补贴效率”指标(如单位补贴带来的用户留存率),警惕新玩家因资金压力退出后的市场格局修复机会;
- 商家端:中小商家需优化成本结构(如减少非必要开支),或转向“到店+外卖”双渠道经营以分散风险;大型连锁品牌可利用补贴提升品牌曝光,但需关注长期利润可持续性;
- 监管与政策:需警惕补贴战演变为恶性竞争,建议关注监管对“最低抽佣比例”“补贴透明度”等政策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