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山姆超市选品降级事件,探讨会员不满原因及深层动因,对比Costco策略,提出未来平衡品质与利润的短期与长期解决方案。
2025年7月以来,山姆超市因选品调整引发会员集中不满,事件核心表现为:部分高回购率、高性价比商品(如太阳饼、米布丁)被下架,同时上新的低糖好丽友派、溜溜梅等商品因质量未达预期(如“低糖好丽友派”实际过甜、水果新鲜度下降、烘焙食品次品率上升)引发争议。会员通过微博、小红书等平台集中反馈,核心不满点包括:
山姆作为仓储会员制超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品质+高性价比”的选品策略,此次调整直接冲击了其商业模式的根基——会员付费的核心动机是“信任山姆能提供优于普通超市的商品与体验”。若无法修复信任,可能导致会员流失,进而影响收入(山姆收入约70%来自会员费)。
山姆选品降级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是宏观经济环境、供应链压力与企业战略转型的综合作用:
当前通胀环境下,商品采购成本(如原材料、包装)持续上升,物流配送成本(人工、能源)也因供应链效率波动增加。山姆作为大型零售商,需通过调整选品控制成本:
自有品牌(如Member’s Mark)是仓储会员店提升利润的核心工具(自有品牌毛利率通常比第三方品牌高15%-20%)。山姆近年加速自有品牌扩张,需通过选品调整为其腾出货架空间:
山姆的主要竞争对手Costco在品质与利润平衡上的策略,为其提供了重要参考:
维度 | Costco策略 | 山姆现状对比 |
---|---|---|
选品标准 | CEO亲自参与选品,SKU控制在4000个以内,聚焦“高频刚需+高复购”商品,淘汰率约25%/年 | 近年SKU数量增长,部分新商品未经过严格复购验证即上架,淘汰机制灵活性不足 |
定价逻辑 | 商品毛利率严格限制在14%以下(自有品牌约15%),利润主要依赖会员费(占比约70%) | 第三方商品毛利率较高(部分商品超20%),利润对商品销售依赖度更高(会员费占比约60%) |
供应链管理 | 与核心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如与好市多合作超30年的坚果供应商),共享需求预测数据 | 供应商合作周期较短,动态调整频繁,导致品控稳定性不足 |
会员体验维护 | “无理由退货”政策(食品类可开封后退货),试吃覆盖80%以上SKU,强化“会员专属感” | 退货政策相对严格(部分商品需保留包装),试吃品类覆盖率不足,会员互动深度有限 |
Costco的核心经验在于:通过严格选品降低无效SKU成本,通过低毛利策略绑定会员长期价值,通过供应链深度合作保障品质稳定性。其利润来源的“会员费主导”模式,使其更有动力维持商品品质以提升续费率。
山姆需从“短期信任修复”与“长期模式优化”双维度入手,重新平衡品质与利润:
山姆此次选品降级引发的信任危机,本质是“短期利润追求”与“长期会员价值”的冲突。其未来能否成功平衡品质与利润,关键在于:
对投资者而言,需关注山姆会员续费率的季度变化(若续费率连续2个季度低于80%,可能触发长期增长风险)、自有品牌毛利率与第三方品牌的协同效应(自有品牌占比提升需伴随品质口碑同步提升),以及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实际效果(如单位物流成本是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