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南方乳业IPO面临的奶源采购问题,包括成本压力、供应链稳定性及管理效率挑战,并提出优化存量资产、深化外部合作等解决方案,助力其顺利通过IPO审核。
南方乳业作为区域性乳制品企业,当前正推进北交所IPO进程。根据监管问询及公开信息,奶源采购问题已成为其上市审核的核心关注点。奶源作为乳制品企业的“第一车间”,其供应稳定性、成本可控性及质量安全性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与长期竞争力。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对标分析,系统梳理南方乳业奶源问题的核心矛盾,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为其IPO进程及后续经营优化提供参考。
南方乳业的奶源问题并非单一的“采购困难”,而是由供应链结构失衡、内部管理低效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共同引发的系统性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南方乳业当前奶源供应由控股子公司牧场(占比43%-49%)与第三方牧场(占比31%-44%)构成。其中,控股牧场虽能保障质量可控性与供应稳定性,但其重资产运营模式导致成本高企——2024年,3家与合作方共同投资的控股子公司牧场均出现亏损,反映出牧场建设、饲料采购、人工管理等环节的成本控制能力不足。
第三方牧场作为补充来源(占比约31%-44%),虽降低了固定资产投入压力,但存在显著的供应不稳定性。由于缺乏股权或长期协议绑定,第三方牧场易受市场价格波动、疫病风险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临时断供或提价行为,干扰南方乳业的生产计划。
控股牧场的亏损不仅源于成本问题,更暴露了与合作方(如前进牧业、恒鼎牧业)的管理协同矛盾。不同主体在养殖技术标准、疫病防控策略、饲料配方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运营效率低于预期,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
为解决奶源问题,南方乳业在IPO募投计划中拟投入4亿元建设“威宁县奶牛养殖基地”,试图通过提升奶源自给率(当前约43%-49%)降低对第三方的依赖。该策略的合理性需从正反两方面综合评估:
北交所对该募投项目的质疑主要集中于以下风险:
国内头部乳企(如伊利、蒙牛、新希望)已形成成熟的奶源管理体系,其经验可为南方乳业提供关键参考:
伊利采用“自建牧场+合作牧场+第三方采购”的混合模式:自建牧场占比约30%(保障核心品质),合作牧场(通过技术输出、资金支持绑定)占比约50%(平衡成本与稳定性),第三方采购占比约20%(灵活调节)。该模式既避免了重资产压力,又通过股权/技术合作增强了对合作牧场的控制力。
蒙牛搭建“智慧牧场”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奶牛健康(如体温、活动量)、饲料消耗及产奶量,将单产效率提升15%;光明乳业则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奶源“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路溯源,降低质量纠纷风险。
新希望乳业在生鲜乳价格下行周期(如当前)加大第三方采购比例,并与优质牧场签订“锁价+保量”长期协议(3-5年期),锁定低成本奶源;同时通过期货工具对冲饲料(如豆粕、玉米)价格波动风险,稳定养殖成本。
针对南方乳业的具体问题,需从存量资产效率提升、外部合作深化、动态采购策略及风险控制四维度提出组合方案,兼顾短期成本优化与长期竞争力建设。
针对威宁县养殖基地项目,建议采用“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策略:
南方乳业的奶源问题本质是“重资产模式低效+外部依赖波动”的双重挑战,需通过“存量优化、外部绑定、动态采购、风险对冲”的组合策略解决。上述方案不仅能直接回应北交所对“自建牧场必要性”“成本控制能力”的监管问询,更能通过提升奶源管理效率增强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IPO审核提供关键支撑。
若南方乳业能在招股书中明确披露上述优化计划(如存量牧场成本管控目标、第三方合作具体协议、募投项目分期实施细节),将显著降低监管对其奶源风险的担忧,从而提高IPO过会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