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下旬 特斯拉欧洲销量下滑33%,中国市场能否支撑其估值?

分析特斯拉欧洲销量下滑33%的原因及中国市场表现,探讨其估值支撑力。欧洲市场受竞争加剧、产品力瓶颈影响,中国市场面临份额流失与价格战压力。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7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特斯拉欧洲销量下滑背景下的中国市场支撑力与估值分析报告


一、欧洲市场销量下滑的核心事实与驱动因素

根据搜索分析师核实,市场广泛传播的“特斯拉欧洲销量暴跌59%”表述存在偏差。实际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在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及英国地区的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滑33%(仅售出108,878辆);6月单月同比下降21%(售出32,605辆),且自2025年1月起已连续五个月同比下滑。受影响的主要国家包括瑞典、葡萄牙、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核心市场。

销量下滑的核心原因可归纳为四点

  1. 供给端扰动:生产线升级导致短期产能受限,影响交付节奏;
  2. 竞争加剧: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比亚迪等中国品牌通过本地化生产(如匈牙利工厂)抢占市场份额;
  3. 产品力瓶颈:主力车型Model 3/Y已进入产品生命周期末期,消费者观望新型号(如改款Model Y);
  4. 品牌与政策风险:马斯克的政治言论削弱部分欧洲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叠加部分国家(如德国)新能源补贴退坡,进一步抑制需求。

二、中国市场现状:增长潜力与竞争压力并存

中国作为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其表现对公司整体业绩至关重要。结合搜索分析师数据,当前中国市场呈现以下特征:

(一)市场规模与份额变化

2025年1-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达658.3万辆(同比+37%),渗透率已提升至56.7%(7月前6日数据),市场仍处于高速扩张期。但特斯拉在华表现显著弱于行业:

  • 年初市场份额为25%(居首位),5月销量同比下降30%,市场份额骤降至4%;
  • 主要竞争对手中,比亚迪5月市场份额达29%(稳居第一),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车型快速抢占3%份额,蔚来、理想等新势力通过差异化定位(如高端SUV、增程式技术)持续分流用户。
(二)机遇与挑战分析

核心机遇

  •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延续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政策,并加速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目标新增公共充电桩80万台),直接刺激终端需求;
  • 技术储备:特斯拉在电池(4680电池)和自动驾驶(FSD入华预期)领域的技术优势仍具吸引力;
  • 新车型催化: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的低价新车型(定位15-20万元级)或重新激活下沉市场需求。

主要挑战

  • 价格战压力:国产新势力(如小米、比亚迪)通过成本控制和供应链优化持续降价,压缩特斯拉利润空间;
  • 产品迭代滞后:当前主销车型Model 3/Y已3年未大改款,智能化配置(如座舱系统)被国产车型(如小鹏G6、理想L7)超越;
  • 品牌风险:马斯克的政治立场引发部分中国消费者反感,影响品牌忠诚度。

三、估值支撑力的市场分歧与关键结论

结合分析师观点及市场情绪,当前对特斯拉估值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

(一)欧洲下滑对整体业绩的冲击有限,但暴露增长瓶颈

欧洲市场占特斯拉全球销量的约20%(2024年数据),其销量下滑33%将直接拖累全球交付量(2025年上半年全球交付量同比下滑12.7%)。但由于欧洲并非特斯拉利润核心区域(美国市场毛利率约30%,欧洲约25%,中国约22%),短期业绩压力更多来自增长预期的下调,而非利润大幅缩水。

(二)中国市场难以单独支撑高估值,需依赖新车型与技术落地

尽管中国新能源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但特斯拉在华份额已从2021年的11%降至2025年5月的4%,且面临“量价齐跌”困境(销量下滑、降价促销)。根据主流投行观点(如MarketBeat、Tipranks),当前特斯拉估值(截至2025年7月)隐含对其AI(FSD)、机器人等新业务的高预期,但传统电动车业务增长乏力(中国市场份额流失、欧洲下滑)导致估值缺乏基本面支撑。

分析师一致认为:若特斯拉无法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具备竞争力的新车型(如低价车型),或FSD入华进度不及预期,其估值可能进一步承压。当前41位追踪分析师的平均目标价为300.19美元(较当前股价有9%下跌空间),反映市场对其短期增长的谨慎态度。


结论与投资启示

  1. 欧洲销量下滑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但并非结构性衰退,生产线升级完成及新车型推出后或边际改善;
  2. 中国市场虽规模大但竞争激烈,特斯拉份额持续流失,需依赖低价车型和FSD技术落地重新获取增长动能;
  3. 估值支撑力不足:当前估值已包含对新业务的高预期,而传统电动车业务(占营收80%以上)增长乏力,短期缺乏向上催化;
  4. 投资建议:关注2025年下半年新车型发布进展及FSD入华审批动态,若相关催化未兑现,需警惕估值回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