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吉利汽车溢价收购极氪的战略意图,探讨其在新能源市场的布局、技术协同与品牌整合,以及对投资者和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2025年7月15日,吉利汽车宣布启动对旗下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剩余股份的收购计划。根据公告,若极氪全体股东选择现金置换,吉利需支付23.99亿美元(约172亿人民币)完成收购,较5月拟收购价溢价超4%,排除干扰后较5月6日收盘价溢价18.9%。交易预计于2025年四季度完成,完成后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此次收购是吉利新能源战略深化的关键动作,其背后的战略意图需结合集团整体布局、极氪核心价值及行业竞争格局综合分析。
吉利汽车的新能源战略以“两横七纵”为核心框架,目标是2025年实现新能源板块150万辆销量。其中,“两横”指吉利汽车集团与极氪科技集团两大业务主体,分别覆盖不同价格带与市场定位:
极氪在这一矩阵中承担“向上突破”的关键角色——通过高端化、科技化定位,填补吉利在3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的空白,同时为集团技术创新提供试验田。此次收购本质是将极氪从“独立运营主体”升级为“集团核心战略单元”,强化其在新能源战略中的中枢地位。
极氪的高溢价收购并非偶然,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品牌与市场地位的稀缺性
极氪定位“高端智能电动”,目标是成为“伟大的豪华汽车品牌”。2025年6月,极氪单月销量达43,012台,连续四个月突破4万台;1-6月累计销量244,877台,同比增长14.5%,持续领跑中国高端豪华纯电市场。更关键的是,其第50万台量产车于6月下线,刷新了豪华纯电品牌达成50万台产量的最快纪录,市场认可度与用户口碑(通过用户共创机制强化)已形成壁垒。
技术护城河的不可替代性
极氪依托SEA浩瀚架构与浩瀚-M架构,持续推出行业首发技术:卫星通讯、旋转座椅、四电机分布式电驱等,四年来累计申请2528项核心技术专利,覆盖167项新能源核心领域首发科技。这些技术不仅支撑极氪自身产品力,更可反哺吉利集团其他品牌(如领克、银河),形成技术溢出效应。
全球化布局的先发优势
极氪自2023年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后,2024年成功登陆纽交所,并加速全球化扩张。其独立融资与上市历程已验证国际资本对其价值的认可,此次私有化后,吉利可更灵活调配资源支持极氪的海外市场拓展(如欧洲、东南亚),避免美股上市带来的合规成本与战略执行限制。
商业模式的成熟性
极氪通过“直营+用户共创”模式,构建了高粘性的用户生态。其服务创新(如充电网络、智能座舱生态)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为后续软件服务(如自动驾驶订阅、车联网增值服务)变现奠定基础。
品牌战略调整:全价格带覆盖,形成市场合力
此前吉利新能源品牌矩阵虽定位清晰,但因极氪独立上市,其与集团其他品牌的协同存在边界。收购后,极氪将与银河(10万-20万)、领克(20万+)形成“纯电三梯队”,覆盖10万-50万元主流及高端市场,配合燃油、插混、醇氢电动等动力形式,实现“全动力、全价格带”覆盖。多品牌协同营销(如共享用户数据、联合推广)将提升整体市场渗透率。
资本市场考量:提升估值,增强融资灵活性
美银证券等机构对此次收购持乐观态度,维持吉利“买入”评级。极氪退市私有化后,吉利可将其财务数据并表,直接提升上市公司营收与利润规模(合并后集团年营收预计突破3000亿元,净利率从3.8%提升至5.5%),进而推高估值。同时,私有化避免了美股市场对中概股的政策风险(如《外国公司问责法》),吉利可更灵活通过港股市场融资支持新能源业务扩张。
应对行业竞争:规模效应下的“强者恒强”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阶段,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等头部企业加速抢占份额。吉利通过收购极氪,将集团新能源板块的年销量潜力从150万辆(原目标)提升至更高水平,规模效应下的成本优势(如电池采购议价权、研发分摊成本)将进一步强化。同时,极氪的高端品牌形象可提升吉利整体品牌溢价能力,与特斯拉(30万+纯电)、理想(家庭高端)等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
吉利溢价收购极氪是其新能源战略从“多品牌独立发展”向“集团化协同作战”转型的关键一步。极氪的高端定位、技术壁垒与市场地位,使其成为吉利突破3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的核心抓手;而收购带来的资源整合、品牌协同与规模效应,将显著提升吉利在新能源赛道的竞争力。
对投资者而言,此次收购释放了三大积极信号:
风险提示:需关注交易完成进度(若2024年底前未完成或股东会未通过可能终止)、整合后管理效率提升的实际效果,以及新能源市场需求波动对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