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竹生物研发人员减少70%原因分析 | 资金压力与战略调整

深度解析轩竹生物研发人员数量锐减70%的背后原因:资金链压力、产品商业化转型及市场竞争加剧。了解其上市进程与核心产品KBP-3571的市场表现。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5 分钟

轩竹生物研发人员数量大幅减少的深度分析报告

一、事件背景与数据验证

根据轩竹生物2023年3月上会稿招股书及港股IPO招股书披露,其研发人员数量在2022年9月30日为338人,2024年6月30日降至119人(减少约65%),2025年3月31日进一步降至88人(较2022年9月减少约74%)。数据来源为公司公开披露的招股文件,具备较高可信度。

二、公司背景与上市进程关联

轩竹生物成立于2002年,2012年被四环医药收购后成为其创新药研究院,2018年独立运营,目前四环医药间接持股56.47%。其上市进程一波三折:2022年3月计划分拆至科创板上市,9月获受理后进入问询阶段,但2023年3月被暂缓审议,2024年5月撤回申请;随后转向港股,2024年11月获批分拆至联交所主板上市,2025年6月二度递表港交所。截至2025年6月,其核心产品(质子泵抑制剂KBP-3571)已获批上市,但公司仍未实现盈利。

三、研发人员大幅减少的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一)资金链压力:巨额研发开支与持续亏损的双重挤压

轩竹生物的研发投入与亏损规模是人员缩减的直接导火索。2023-2025年第一季度,其研发开支分别为2.39亿元、1.86亿元、0.53亿元,显著高于同期营收规模(未披露具体营收数据,但招股书显示公司持续亏损)。2022-2024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达5.12亿元、3.01亿元、1.11亿元,资金链持续承压。尽管成立以来通过三轮融资筹得16亿元,但截至2025年6月6日,92%的投资款已投入研发活动,剩余资金难以支撑高额研发成本。在此背景下,裁减研发人员成为降低运营成本、缓解资金压力的关键手段。

(二)产品商业化阶段的需求结构调整

2023年,轩竹生物核心产品KBP-3571(质子泵抑制剂)获批上市,标志着公司从“纯研发驱动”向“研发+商业化”阶段转型。研发阶段的核心任务是管线推进与技术突破,需要大量研发人员;而商业化阶段的重点转向市场推广、生产管理与销售渠道建设,对研发人员的需求自然下降。此外,单一产品获批后,公司可能放缓非核心管线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减少对研发团队的需求。

(三)市场竞争加剧与战略聚焦

KBP-3571所处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市场竞争激烈,且受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集采”)政策影响,药品价格持续下行,市场规模连年缩水。根据行业数据,国内PPI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约200亿元降至2024年的约120亿元,未来增长空间有限。在此背景下,轩竹生物可能选择收缩研发战线,聚焦核心产品的商业化与现有管线的优化,而非继续扩张研发团队。裁减冗余研发人员既是应对市场竞争的主动调整,也是提升运营效率、为盈利目标铺路的战略选择。

四、总结与启示

轩竹生物研发人员数量的大幅减少(74%)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短期看,资金链压力与持续亏损迫使公司通过裁员降本;中期看,产品商业化阶段的需求结构变化导致研发人员需求下降;长期看,市场竞争加剧与战略聚焦推动公司优化人员结构。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两点:其一,裁员是否有效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如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开支已降至0.53亿元,较2023年减少78%);其二,核心产品商业化进展能否抵消研发投入收缩对长期管线储备的影响。若KBP-3571市场表现超预期,且公司能通过裁员实现“降本增效”,则可能加速盈利进程;反之,若研发团队过度缩减导致后续管线断层,或影响公司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