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老铺黄金品牌溢价在二手市场不被认可的原因,探讨文化叙事、工艺价值与黄金金融属性的冲突,揭示品牌溢价消失的底层逻辑。
老铺黄金作为国内“古法黄金”概念的先行者,凭借“宫廷工艺”“非遗技艺”等文化叙事,在一手市场构建了显著的品牌溢价(产品单价普遍过万,部分高端款超5万元)。然而,其二手回收价格却大幅回落至黄金原料价值水平,品牌溢价近乎消失。本文将从品牌溢价的形成逻辑、二手市场定价规则、核心矛盾拆解及市场验证等维度,系统性解析这一现象的底层原因。
老铺黄金的高溢价并非基于黄金原料本身,而是通过“文化+工艺”的复合策略,将黄金从“贵金属商品”升级为“文化奢侈品”。其溢价来源可归纳为以下核心要素:
老铺黄金以“中国宫廷古法制金工艺”为核心故事线,通过门店场景(如非遗工艺展示)、产品设计(如古代纹样、宫廷风格)及服务体验(一对一VIP服务),将黄金饰品与“皇家工艺”“文化传承”强绑定,使消费者为“历史感”和“文化认同”支付溢价。
其主打的“古法工艺”强调纯手工制作、耗时久(单件饰品制作周期可达数周),并宣称采用非遗技艺(如錾刻、搂胎),通过高人力成本(占比显著高于普通黄金品牌)和“限量供应”策略(门店集中于一线/新一线城市,部分产品限购),强化“稀缺性”认知。
区别于传统黄金品牌“金价+工费”的浮动定价,老铺黄金采用“一口价”策略,将文化、工艺、服务等附加值直接固化为产品价格,避免因金价波动稀释品牌溢价。
关键局限:尽管老铺黄金通过上述策略在一手市场成功构建溢价,但公开资料中未明确其具体溢价幅度(如较普通品牌黄金高出的百分比),这也侧面反映其溢价更多依赖主观文化认同,而非可量化的客观价值。
二手黄金回收市场的核心功能是“黄金原料再流通”,其定价规则与一手市场的“奢侈品属性”存在根本差异,具体表现为:
回收价格通常以上海黄金交易所实时金价为基础,扣除5-10元/克的手续费(不同回收商标准略有差异),最终价格=黄金克重×(SGE金价-手续费)。这一定价模式仅关注黄金的“重量”和“纯度”(如990金或999金),与品牌、设计、工艺无关。
回收的黄金饰品通常会被熔炼提纯,用于重新加工为新饰品或工业用金。在此过程中,原有的“古法工艺”“非遗设计”等附加价值将被彻底破坏,无法保留或转移。因此,回收商不会为“即将消失的工艺”支付额外费用。
与奢侈品手表(如百达翡丽)、包包(如爱马仕)等有成熟二手市场的品类不同,黄金饰品的品牌、工艺价值缺乏公认的估值标准。消费者转卖时,无法像奢侈品那样通过“品牌稀缺性”“工艺独特性”获得溢价,只能按原料价交易。
老铺黄金的品牌溢价在二手市场“蒸发”,本质是“奢侈品属性”与“贵金属商品属性”的冲突,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黄金作为全球公认的“硬通货”,其核心价值始终锚定在“贵金属原料”层面。消费者购买一手老铺黄金时,可能为“文化认同”“佩戴体验”支付溢价;但转卖时,需求从“消费”转向“变现”,此时黄金的“金融属性”主导决策——买家仅愿为“黄金重量×当日金价”买单,品牌溢价因缺乏金融属性支撑而无法延续。
老铺黄金的“古法工艺”曾是其溢价的核心支撑,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这一壁垒已被快速削弱:
老铺黄金虽定位“高端奢侈品”,但未形成类似国际珠宝品牌(如Cartier、梵克雅宝)的全球认知度和二手流通体系:
据消费者反馈,老铺黄金二手回收价格仅约为购买价的75%(如购买价1万元的饰品,回收价约7500元),损失主要来自品牌溢价的消失。部分消费者表示“转卖时才发现,高价买的是‘文化’,但回收只认‘金料’”。
行业媒体分析指出,古法黄金赛道已从“蓝海”变为“红海”:周大福等头部品牌凭借规模优势压低工费,深圳水贝通过批量复刻降低成本,而老铺黄金因研发投入不足(仅占营收0.2%)、外包比例高(40%),难以维持“工艺独特性”的叙事。其涨价策略(每年2-3次)更被质疑“实际是金价上涨的被动跟随,而非品牌溢价的主动提升”。
老铺黄金品牌溢价在二手市场不被认可,是黄金的金融商品属性、工艺壁垒瓦解及市场标准化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投资者或行业参与者,需关注以下关键点:
若品牌试图通过文化、工艺构建长期溢价,需建立独立于黄金原料的二手流通体系(如类似奢侈品的鉴定、估值、拍卖平台),否则溢价仅能在一手市场存在。
老铺黄金的教训表明,仅靠“非遗”标签无法维持工艺溢价,需通过技术专利、独家工匠资源或差异化设计(如与IP联名)构建真正的“不可复制性”,避免被竞品快速模仿。
高端奢侈品定位需同时获得“消费端”(消费者愿为品牌买单)和“流通端”(二手市场认可品牌价值)的双重认可。老铺黄金若想突破当前困境,需在提升国际影响力、强化产品独特性上加大投入。
综上,老铺黄金的案例揭示了黄金饰品从“贵金属商品”向“文化奢侈品”转型的核心挑战——如何让品牌溢价在“消费-流通”全链条中获得市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