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医生研发费用率下降原因分析报告
一、公司背景与数据基础
植物医生(DR PLANT)是国内知名护肤品品牌,截至2025年7月尚未上市,但已提交IPO招股书(2025年6月27日递交)。根据其招股书披露的2022-2024年财务数据,公司营收规模稳定在21亿元以上(2022-2024年分别为21.17亿元、21.51亿元、21.56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58亿元增至2.4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4%),整体经营表现稳健。
二、研发费用率变化趋势
研发费用率(研发投入/营业收入)是衡量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的核心指标。根据招股书数据,植物医生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7377.39万元、7587.63万元、6633.45万元,对应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48%、3.53%、3.08%。整体呈现“先微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2024年较2023年下降0.4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绝对值也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2.58%)。
三、研发费用率下降的核心原因分析
(一)战略重心向营销与渠道倾斜,研发资源被压缩
企业资源分配策略的调整是研发费用率下降的关键驱动因素。
- 销售费用与研发投入的“此消彼长”:2022-2024年,植物医生销售费用持续增长(具体金额未披露,但2024年销售费用规模已达研发投入的11.20倍),反映公司将更多资源用于市场推广、渠道建设及品牌营销。
- 募投项目的资源分配验证战略方向: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募投计划,“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项目”拟投入资金占比高达52.71%,而“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仅占26.45%,进一步印证公司短期更重视市场扩张而非研发能力提升。
- 研发团队规模缩减:2022-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166人减少至130人(降幅21.69%),直接削弱了研发项目的推进能力,导致研发投入效率下降,客观上促使公司减少研发支出。
(二)市场竞争策略差异:选择“营销驱动”而非“研发驱动”
对比国内护肤品行业头部企业(如珀莱雅、贝泰妮)的发展路径,植物医生的竞争策略呈现明显差异:
- 珀莱雅: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率约3.8%),通过“大单品+研发升级”策略提升产品溢价和用户粘性;
- 贝泰妮(薇诺娜母公司):长期维持较高研发费用率(2024年约4.2%),依托“医研共创”模式构建技术壁垒;
- 植物医生:则选择通过加强营销和渠道渗透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这种策略下,研发投入的优先级被降低,导致研发费用率被动下滑。
(三)研发投入主动收缩,而非营收增长的“被动稀释”
研发费用率=研发投入/营业收入,其下降可能是“分子(研发投入)减少”或“分母(营收)增长”的结果。但植物医生的情况属于前者:
- 2023-2024年,公司营收仅从21.51亿元微增至21.56亿元(增速0.21%),几乎未增长;
- 同期研发投入从7587.63万元降至6633.45万元(降幅12.58%)。因此,研发费用率下降的主因是研发投入的主动收缩,而非营收扩张带来的“稀释效应”。
四、结论与投资启示
植物医生研发费用率下降是战略重心转移(向营销倾斜)、竞争策略差异(选择营销驱动)、研发团队缩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来看,营销投入的增加可能推动市场份额提升,但长期竞争力的可持续性需依赖研发能力的支撑。
对于潜在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以下风险:
- 技术壁垒弱化风险:研发投入不足可能导致产品创新滞后,难以应对消费者对功效性护肤品的需求升级;
- 费用结构失衡风险:过度依赖营销可能推高销售费用率,压缩利润空间(2024年净利润增速已放缓);
-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若珀莱雅、贝泰妮等竞品通过研发持续强化产品力,植物医生的市场份额或面临挤压。
建议公司在IPO后重新审视“研发-营销”资源分配,适度增加研发投入以巩固技术护城河,平衡短期增长与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