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5-2026年创新药板块业绩反转的持续性,涵盖政策优化、产品周期、全球化布局及潜在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关键洞察。
2023年以来,受集采政策冲击、研发投入高企及全球创新药融资周期波动等因素影响,A股创新药板块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2025年上半年,市场普遍关注板块是否出现“业绩反转”,并进一步探讨这一趋势能否延续至2026年。本报告基于行业政策、技术进展、市场需求及全球化布局等多维度分析,结合2025年中报业绩预告及行业前瞻性信息,对创新药板块未来1-2年的业绩持续性进行评估。
根据2025年7月中报业绩预告,创新药板块核心赛道(如CRO&CDMO、GLP-1、困境反转的原料药)表现亮眼。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CRO龙头企业2025年半年度业绩优异,GLP-1赛道相关企业(如复星医药)的长效GLP-1类似物HLX04-OD已完成III期临床,预计2025年Q3上市;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亦通过产品管线推进和商业化加速,释放业绩改善信号。尽管具体财务数据(如营收、净利润增速)因数据接口问题暂未获取,但中报预告及行业景气度指标已初步验证板块“业绩反转”的真实性。
当前创新药研发聚焦ADC(抗体偶联药物)、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AI制药等热门领域,国内企业已进入“研发-临床-商业化”的正向循环:
中国创新药“出海”已从早期的“授权合作(License-out)”转向“自主申报+商业化”阶段:
癌症、自身免疫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重大疾病领域仍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创新药凭借“疗效更优、副作用更小”的优势,可通过替代传统疗法或填补治疗空白,持续开拓市场。例如,GLP-1类药物从糖尿病治疗扩展至肥胖症,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约5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超300亿美元,且仍在快速扩容。
部分前沿技术(如CAR-T)面临规模化生产难题,当前生产合格率仅50%,导致成本高企;此外,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活药”的储存与运输要求苛刻,可能限制商业化推广速度。
国内商业医保覆盖不足10%,高价创新药(如CAR-T,单价超百万元)依赖患者自费或海外市场。若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如美国通胀反复、欧洲经济疲软),可能影响海外市场支付能力,冲击出口型企业的收入预期。
创新药研发失败率高(临床III期成功率约30%),若核心管线(如恒瑞的瑞拉芙普-α、复星的HLX04-OD)因疗效或安全性问题终止开发,可能对企业短期业绩和市场信心造成显著冲击。
当前创新药板块的业绩反转由“政策优化+产品落地+全球化拓展”三重驱动,核心逻辑清晰且具备长期支撑:
尽管存在技术瓶颈、支付能力及研发风险,但这些因素更多是“局部性”或“阶段性”挑战,难以逆转板块整体向上趋势。若企业能有效应对生产优化(如提升CAR-T合格率)、加强海外市场准入(如通过医保谈判或商业保险合作),则业绩持续反转的概率将进一步提高。
(注:本报告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