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摩物联共享按摩椅业务结构失衡分析与调整策略报告
一、公司业务背景与行业定位
乐摩物联(旗下品牌“乐摩吧”)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共享按摩椅行业的头部企业,2025年1月已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其核心商业模式为:通过在商业综合体、影院、交通枢纽等场景投放智能按摩设备(按摩椅/按摩垫),向消费者提供付费按摩服务,并辅以城市合伙人服务费、少量广告投放费等收入。截至2025年,公司已覆盖全国超330个城市,服务网点超4.5万个,注册用户超2800万,累计服务1.5亿人次,在影院场景的合作市占率高达90%,市场地位领先。
然而,其业务模式存在显著“重资产”特征,且收入结构、成本结构及场景分布的失衡问题已成为制约长期发展的关键瓶颈。
二、业务结构失衡的核心问题诊断
“业务结构失衡”是乐摩物联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 收入来源高度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乐摩物联的收入过度依赖按摩服务本身。2022-2024年前三季度,智能按摩服务收入占比从95.75%持续攀升至98.22%,其他收入(如广告、合伙人服务费)合计不足2%。这一结构的风险在于:
- 行业增长停滞:共享按摩椅行业近年增速放缓,市场扩张更多依赖挤压竞争对手份额(如奥佳华、荣泰等),而非需求自然增长;
- 用户付费天花板:按摩服务单价(通常10-30元/次)和使用频次(日均1-2次/台)的提升空间有限,收入增长缺乏新动能。
2. 成本结构“重资产化”,盈利效率承压
乐摩物联采用“直营+合伙人”双模式运营,但成本压力集中于直营端:
- 直营模式:贡献84%的收入,但毛利率仅34.22%(2024年前三季度数据),主因需承担场地租金(占销售成本的30%)、设备折旧(占25%)及人工运维费用(占15%);
- 合伙人模式:仅占14%收入,但毛利率高达74.44%(因场地租金、运维成本由合伙人承担);
- 现金流压力: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银行短期借款超4500万元,远超账面现金及等价物,重资产模式与共享经济“轻资产、高周转”的初衷背离。
3. 场景分布错配,资源利用率低下
乐摩物联80%的按摩椅集中于影院场景,但该场景仅贡献不足20%的收入,核心矛盾在于:
- 需求错配:影院用户的主要需求是观影,按摩服务为“非刚需”,设备日均使用频次低于商场、交通枢纽等场景;
- 政策与外部风险:近年观影人数因线上娱乐冲击持续下滑,影院场景的增长潜力受限;
- 新兴场景未规模化:酒店、办公空间、社区等场景的设备投放占比不足5%,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三、行业趋势与调整机遇
共享按摩椅行业仍处于成长期,技术革新与场景拓展为乐摩物联提供了调整窗口:
1. 行业宏观环境与增长潜力
- 市场规模: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共享按摩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消费升级(健康需求提升)推动二线及以下城市需求增长;
- 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低(CR5不足30%),头部企业仍有通过模式创新扩大份额的机会;
- 技术赋能:物联网、大数据、AI技术已应用于设备监控(如实时故障预警)、用户画像(如个性化按摩方案)及精准运营(如动态定价)。
2. 新市场机会
- 场景延伸:健身房、美容院、酒店、社区等场景的用户对健康服务需求更刚性,且场地租金成本低于核心商圈;
- 跨界合作:与健康管理机构、保险公司合作,提供“按摩+健康数据”增值服务;与智能家居系统融合,拓展家庭场景的“共享+私享”混合模式;
- 增值服务:广告精准投放(基于用户画像)、健康数据服务(向医疗机构输出)、内容付费(如按摩课程)等可成为第二收入曲线。
四、业务结构调整的核心策略
针对上述失衡问题,乐摩物联需从“收入多元化、场景优化、运营提效、模式创新”四大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
1. 收入多元化:从“单一服务”向“服务+数据+内容”转型
- 广告与精准营销:在按摩设备屏幕、APP界面开辟广告位,结合用户年龄、消费偏好(如高频用户多为25-40岁白领)与品牌(如运动品牌、健康食品)合作,提升广告转化率;
- 健康数据服务:通过设备传感器收集用户肩颈压力、心率等数据,经脱敏处理后向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机构输出(如定制健康险),同时为用户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并收费;
- 内容付费:开发“按摩+知识”增值服务,如联合健身教练推出“肩颈放松课程”、与中医机构合作“穴位按摩指南”,用户可通过付费解锁深度内容。
2. 场景优化:从“集中影院”向“多场景均衡”拓展
- 高潜力场景优先渗透:
- 酒店场景:与中高端酒店合作,将按摩服务嵌入“住宿套餐”(如“住一晚送30分钟按摩”),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分摊场地成本;
- 办公空间:针对写字楼企业推出“企业团购”模式(如企业为员工购买按摩卡),降低C端获客成本;
- 社区场景:在社区活动中心、养老驿站设置设备,与物业合作推出“会员月卡”(如99元/月无限次使用),覆盖家庭用户及老年群体。
- 动态调整场景分布:逐步降低影院场景设备占比(目标降至50%以下),将资源向酒店(20%)、办公(15%)、社区(15%)等场景倾斜。
3. 运营提效:从“重资产直营”向“智能轻资产”升级
- 智能运维:引入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如故障预警、使用率统计),减少人工巡检频次(目标降低30%运维成本);
- 成本结构优化:扩大合伙人模式占比(目标从14%提升至30%),通过“低分成+高补贴”激励合伙人承担场地租金及运维;
- 供应链管理:与设备制造商合作定制低功耗、长寿命机型(降低折旧成本),并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设备采购价(目标下降10%-15%)。
4. 模式创新:借鉴“共享充电宝+新零售”混合模式
- “线上+线下”融合:开发乐摩吧APP,用户可线上预约按摩、购买服务套餐(如“10次卡8折”),并通过APP推送附近设备空闲状态,提升用户粘性;
- “硬件+服务”生态:参考盒马鲜生“到店+到家”模式,推出“共享按摩椅+家用按摩仪”组合销售(如购买家用仪送共享服务月卡),拓展C端硬件市场;
- 国际化布局:依托IPO融资,优先拓展东南亚市场(如印尼、泰国),复制国内“合伙人+直营”模式,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五、结论与投资启示
乐摩物联的业务结构失衡本质是“收入单一性、成本重资产化、场景错配”的三重矛盾叠加。调整的核心在于:通过收入多元化降低对按摩服务的依赖,通过场景拓展分散渠道风险,通过智能运营提升盈利效率,并借助模式创新打开增长空间。
对于潜在投资者而言,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变化:
- 按摩服务收入占比是否降至80%以下(目标3年内);
- 合伙人模式收入占比是否提升至30%以上;
- 新场景(酒店、办公、社区)收入贡献是否超过20%;
- 毛利率能否从当前34%提升至45%以上(通过成本优化与增值服务)。
若上述调整落地,乐摩物联有望从“共享设备运营商”升级为“健康服务生态服务商”,在共享经济红海市场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