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光伏行业反内卷政策对多晶硅企业的影响,包括供需关系改善、行业集中度提升及技术升级方向,评估龙头企业竞争实力与投资价值。
当前光伏行业“内卷”已成为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矛盾,多晶硅环节尤为突出。根据行业数据,多晶硅环节产能约300万吨,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均超1000GW,远超市场需求(约为需求的两倍),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60%,多晶硅开工率仅40%左右。叠加地方政府对低效产能的补贴支持,产能“边清边增”现象显著,供需平衡或延迟至2026年。
价格战是内卷的直接表现:2025年多晶硅价格呈“L型”筑底态势,当前价格已逼近龙头企业现金成本线,行业普遍亏损。历史上,光伏行业曾经历2012年欧洲双反、2018年“531新政”两次低谷,但本轮价格战因产能过剩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对企业盈利冲击更显著。
在此背景下,“反内卷政策”于2024年起逐步落地,核心目标是通过规范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升级,引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盈利战”。政策涵盖政府文件(如2025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十项措施、7月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行业协会倡议(如2024年5月光伏协会兼并重组倡议、2025年7月工信部产能自律书)及市场共识,核心措施包括提高技术/环保准入门槛、组织企业自律减产、打击低价倾销、拓展多元需求场景等。
反内卷政策通过“供给端调控+需求端拓展”双轮驱动,将对多晶硅行业产生以下深远影响:
政策通过三方面改善供给:一是提高技术准入门槛(如能耗、纯度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二是组织企业自律减产(如2025年7月工信部签署的产能自律书),减少无效供给;三是斩断地方对低效产能的补贴支持,加速“僵尸产能”出清。需求端则通过推动大型光伏项目(如风光大基地)、制定新增装机规划(202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或超150GW)及拓展分布式、海外市场等多元场景,拉动需求增长。随着供需缺口收窄,多晶硅价格有望逐步脱离“成本线”,但回升节奏取决于产能出清进度(预计2026年或现拐点),短期仍将维持“缓慢上升”态势。
政策将加速行业洗牌:技术落后、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因无法满足准入门槛(如高能耗产线)或难以承受自律减产压力(现金流断裂)而退出市场;龙头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单位成本更低)、技术优势(如颗粒硅、冷氢化技术)及品牌溢价(质量更稳定),将承接退出企业的市场份额。参考历史经验(如2018年“531新政”后光伏行业集中度提升),预计多晶硅环节CR5(前五企业市占率)将从当前约70%提升至2026年的85%以上,龙头企业议价权显著增强。
政策明确引导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驱动”:提高准入门槛(如要求N型硅料纯度≥99.9999%)倒逼企业加大高效技术研发(如连续直拉单晶技术);规范市场竞争(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使企业更注重产品附加值(如电子级多晶硅);行业倡议(如鼓励TOPCon、HJT配套硅料研发)推动技术与下游需求(高效电池)深度绑定。未来,具备低能耗(电耗≤50kWh/kg)、高纯度(N型硅料占比提升)、低碳排放(绿电占比≥30%)技术的企业将获得政策倾斜和市场溢价。
选取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特变电工、合盛硅业四家龙头企业,从财务健康度、成本控制、研发投入三方面对比分析其在政策驱动下的竞争优势:
指标 | 通威股份 | 大全能源 | 特变电工 | 合盛硅业 |
---|---|---|---|---|
毛利率(%) | 18.06 | 35.79 | 24.34 | 20.44 |
净利率(%) | 12.02 | 30.63 | 12.82 | 14.88 |
资产负债率(%) | 49.32 | 12.23 | 57.65 | 32.74 |
研发费用占比方面,特变电工(2.84%)>合盛硅业(2.65%)>大全能源(2.11%)>通威股份(1.15%)。特变电工和合盛硅业在高效硅料(如N型硅料)、低碳工艺(如绿电制氢)领域的研发投入更积极,符合政策引导的“技术升级”方向,长期竞争力更可持续。
光伏反内卷政策将推动多晶硅行业从“量增”转向“质升”,核心投资逻辑为:短期看成本与财务稳健性,长期看技术升级能力。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如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产能出清)、需求增长低于预期(如海外贸易壁垒加剧)、技术路线迭代风险(如钙钛矿电池对硅料需求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