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反内卷政策对多晶硅企业影响分析:供需改善与技术升级

分析光伏行业反内卷政策对多晶硅企业的影响,包括供需关系改善、行业集中度提升及技术升级方向,评估龙头企业竞争实力与投资价值。

发布时间:2025年8月3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光伏行业反内卷政策对多晶硅企业影响分析报告


一、政策背景与行业内卷现状

当前光伏行业“内卷”已成为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矛盾,多晶硅环节尤为突出。根据行业数据,多晶硅环节产能约300万吨,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均超1000GW,远超市场需求(约为需求的两倍),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60%,多晶硅开工率仅40%左右。叠加地方政府对低效产能的补贴支持,产能“边清边增”现象显著,供需平衡或延迟至2026年。

价格战是内卷的直接表现:2025年多晶硅价格呈“L型”筑底态势,当前价格已逼近龙头企业现金成本线,行业普遍亏损。历史上,光伏行业曾经历2012年欧洲双反、2018年“531新政”两次低谷,但本轮价格战因产能过剩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对企业盈利冲击更显著。

在此背景下,“反内卷政策”于2024年起逐步落地,核心目标是通过规范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升级,引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盈利战”。政策涵盖政府文件(如2025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十项措施、7月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行业协会倡议(如2024年5月光伏协会兼并重组倡议、2025年7月工信部产能自律书)及市场共识,核心措施包括提高技术/环保准入门槛、组织企业自律减产、打击低价倾销、拓展多元需求场景等。


二、政策对多晶硅行业的核心影响

反内卷政策通过“供给端调控+需求端拓展”双轮驱动,将对多晶硅行业产生以下深远影响:

(一)供需关系改善,价格有望缓慢修复

政策通过三方面改善供给:一是提高技术准入门槛(如能耗、纯度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二是组织企业自律减产(如2025年7月工信部签署的产能自律书),减少无效供给;三是斩断地方对低效产能的补贴支持,加速“僵尸产能”出清。需求端则通过推动大型光伏项目(如风光大基地)、制定新增装机规划(202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或超150GW)及拓展分布式、海外市场等多元场景,拉动需求增长。随着供需缺口收窄,多晶硅价格有望逐步脱离“成本线”,但回升节奏取决于产能出清进度(预计2026年或现拐点),短期仍将维持“缓慢上升”态势。

(二)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受益

政策将加速行业洗牌:技术落后、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因无法满足准入门槛(如高能耗产线)或难以承受自律减产压力(现金流断裂)而退出市场;龙头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单位成本更低)、技术优势(如颗粒硅、冷氢化技术)及品牌溢价(质量更稳定),将承接退出企业的市场份额。参考历史经验(如2018年“531新政”后光伏行业集中度提升),预计多晶硅环节CR5(前五企业市占率)将从当前约70%提升至2026年的85%以上,龙头企业议价权显著增强。

(三)技术升级成为核心竞争方向

政策明确引导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驱动”:提高准入门槛(如要求N型硅料纯度≥99.9999%)倒逼企业加大高效技术研发(如连续直拉单晶技术);规范市场竞争(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使企业更注重产品附加值(如电子级多晶硅);行业倡议(如鼓励TOPCon、HJT配套硅料研发)推动技术与下游需求(高效电池)深度绑定。未来,具备低能耗(电耗≤50kWh/kg)、高纯度(N型硅料占比提升)、低碳排放(绿电占比≥30%)技术的企业将获得政策倾斜和市场溢价。


三、多晶硅企业竞争实力评估(基于2023年报数据)

选取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特变电工、合盛硅业四家龙头企业,从财务健康度、成本控制、研发投入三方面对比分析其在政策驱动下的竞争优势:

(一)财务健康度:大全能源最稳健,通威股份需关注成本压力
指标 通威股份 大全能源 特变电工 合盛硅业
毛利率(%) 18.06 35.79 24.34 20.44
净利率(%) 12.02 30.63 12.82 14.88
资产负债率(%) 49.32 12.23 57.65 32.74
  • 大全能源:毛利率(35.79%)和净利率(30.63%)显著高于同行,反映其成本控制能力(可能受益于新疆低成本电力、颗粒硅技术)和盈利韧性;资产负债率仅12.23%,财务风险极低,具备更强的抗周期能力和扩产空间。
  • 特变电工:资产负债率(57.65%)偏高,需关注其债务压力;但毛利率(24.34%)处于行业中上游,显示其多晶硅业务仍具竞争力。
  • 合盛硅业:资产负债率(32.74%)适中,财务结构稳健;毛利率(20.44%)略高于通威,成本控制能力尚可。
  • 通威股份:毛利率(18.06%)和净利率(12.02%)最低,可能因硅料价格下行周期中成本优势减弱(如四川水电成本波动),需关注其后续降本措施。
(二)研发投入:特变电工、合盛硅业更积极,支撑长期技术竞争力

研发费用占比方面,特变电工(2.84%)>合盛硅业(2.65%)>大全能源(2.11%)>通威股份(1.15%)。特变电工和合盛硅业在高效硅料(如N型硅料)、低碳工艺(如绿电制氢)领域的研发投入更积极,符合政策引导的“技术升级”方向,长期竞争力更可持续。

(三)综合评估:大全能源短期占优,特变/合盛具备长期潜力
  • 短期(1-2年):政策加速产能出清,成本控制和财务稳健性是核心。大全能源凭借高毛利率(成本优势)、低负债率(抗风险能力),在行业整合中最可能受益,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 长期(3-5年):技术升级决定胜负。特变电工(高研发投入)和合盛硅业(稳健财务+技术投入)在N型硅料、低碳工艺等领域的布局更符合政策导向,长期增长空间更大。通威股份需通过技术迭代(如冷氢化技术优化)或成本控制(如绑定低价能源)改善盈利,否则可能面临份额流失风险。

四、投资启示

光伏反内卷政策将推动多晶硅行业从“量增”转向“质升”,核心投资逻辑为:短期看成本与财务稳健性,长期看技术升级能力

  • 优先关注大全能源:作为当前成本控制最优、财务最健康的龙头,在产能出清阶段将率先受益于价格修复和份额提升。
  • 关注特变电工、合盛硅业:高研发投入支撑技术储备,长期有望在N型硅料、低碳工艺等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
  • 谨慎看待通威股份:需观察其后续降本措施和技术迭代进展,若毛利率持续低于行业均值,可能面临估值压力。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如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产能出清)、需求增长低于预期(如海外贸易壁垒加剧)、技术路线迭代风险(如钙钛矿电池对硅料需求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