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商业秘密侵权案核心争议点解析

深度分析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1.5亿商业秘密纠纷案,聚焦高管涉案、专利异常转让及电芯参数重叠三大争议点,揭示储能行业知识产权博弈现状。

发布时间:2025年8月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商业秘密纠纷核心争议点分析报告

一、事件概述

宁德时代(300750.SZ)与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辰储能”)的商业秘密纠纷,是近年来储能行业最受关注的知识产权争议之一。根据公开信息,宁德时代于2025年6月25日向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被告包括海辰储能、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厦门诚博旺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及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等8名自然人,诉讼理由为“不正当竞争纠纷”及“商业秘密侵权”,索赔金额达1.5亿元。案件已于6月25日立案,定于8月12日开庭审理。


二、核心争议点:技术侵权指控的双重逻辑

宁德时代对海辰储能的指控围绕“商业秘密侵权”展开,具体可拆解为两大核心争议:

(一)高管涉案与异常专利转让的关联性

宁德时代指控海辰储能高管冯登科涉嫌侵犯其商业秘密,并已向警方报案(目前冯登科已被采取强制措施)。争议焦点集中于2019年成立的深圳市海鸿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鸿新能源”)的异常专利转让行为:

  • 海鸿新能源于2022年将多项“集流体”相关专利转让给海辰储能,随后于2023年注销。宁德时代认为,这一“突击转让+公司注销”的异常操作,可能与冯登科利用职务便利获取其商业秘密并转移至海辰储能有关。
  • “集流体”是锂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主要用于收集和传导电流,其设计直接影响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属于电池制造的关键技术领域。
(二)核心技术团队“复制”与电芯参数高度重叠

宁德时代进一步指控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及核心技术团队,利用其在宁德时代任职期间获取的商业秘密,“复制”专利技术并开发出与宁德时代高度相似的产品。具体表现为:

  • 海辰储能核心产品587Ah电芯的关键参数(如能量密度)与宁德时代专利产品的偏差仅4.4%,远低于行业通常10%的技术代差红线(即不同技术代际间的参数差异)。宁德时代认为,这一极低偏差表明海辰储能直接复制了其技术方案。
  • 吴祖钰作为宁德时代前技术骨干(2011-2019年任职),曾主导申请多项锂离子电池极片处理系统、集流体相关专利(如2015年“锂离子电池极片的锂粉处理系统”专利),其离职后创立海辰储能并组建的技术团队中,多名成员(如孙明煌、张万财等)同样来自宁德时代,进一步强化了“技术转移”的指控逻辑。

三、关键背景:技术人才流动与行业竞争的深层矛盾

此次纠纷的核心背景是海辰储能核心团队与宁德时代的“强关联性”:

  • 创始人背景:吴祖钰2011年加入宁德时代(及关联公司),2018年成为宁德时代授予期权的195名中层管理人员之一,作为技术骨干深度参与锂电池核心技术研发,2019年离职创立海辰储能。
  • 技术团队构成:海辰储能初创团队中,易梓琦、庞文杰等多名高管及孙明煌、张敏等业务骨干均曾在宁德时代任职,部分成员(如张敏)曾掌握宁德时代高功率产品开发、设计等核心技术信息。
  • 行业惯例冲突:储能行业技术迭代快、人才流动性高,但核心技术人员“带资源离职创业”易引发原公司对商业秘密泄露的担忧。宁德时代此前已多次起诉塔菲尔新能源、中创新航等竞争对手,此次与海辰储能的纠纷可视为其“技术护城河”防御策略的延续。

四、双方回应:技术侵权与否的核心分歧

海辰储能对指控的回应主要围绕两点:

  • 技术无关性:海辰储能称冯登科目前担任海辰绿能总裁,主要负责商务拓展,与技术研发无关;第三方机构核查显示,宁德时代主张的商业秘密侵权行为不存在,公司未在任何产品中使用相关技术。
  • 案件性质界定:接近海辰储能的知情人士表示,案件不涉及技术本身或技术路线定义权,更偏向“人才流动相关的知识产权争议”,预计对其港股上市进程无重大影响(即使败诉,赔偿金额也不会构成实质性经营压力)。

五、市场与行业解读:竞争加剧下的知识产权博弈

此次纠纷被市场视为储能行业竞争白热化的缩影,核心解读包括:

  • 对海辰储能的影响:案件发生在其筹备港股上市的关键期,若被认定参与商业秘密侵权,可能引发监管对其内部控制、董事诚信的质疑,进而影响IPO进程。叠加其美国大客户Powin Energy破产导致的海外营收波动,海辰储能短期面临多重挑战。
  • 行业警示意义:电池技术(尤其是电芯设计、集流体等核心领域)的商业秘密保护难度高,人才流动与技术保密的边界亟待明确。此次纠纷或推动行业建立更严格的“竞业限制”与“技术隔离”规范。

结论与启示

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的商业秘密纠纷,核心争议在于“技术团队流动是否伴随商业秘密转移”及“产品参数高度重叠是否构成侵权”。其本质是储能行业高速发展下,头部企业(宁德时代)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技术壁垒,与新兴企业(海辰储能)依托人才资源快速扩张之间的矛盾。对投资者而言,需关注两点:一是案件判决对海辰储能上市进程及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二是储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如技术保密、人才协议)将成为长期竞争力的重要评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