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仁和人寿银保渠道占比高达89%,面临高成本、低价值、弱粘性等结构性压力。本报告分析其转型路径与挑战,探讨如何平衡规模与价值增长。
银保渠道(银行代理保险)是寿险公司重要的销售路径,其核心优势在于依托银行庞大的客户基础、网点资源及场景适配性(如储蓄场景与理财型保险的结合),能快速扩大保费规模。但高度依赖银保渠道的寿险公司,普遍面临以下结构性压力:
渠道成本高企,利润空间受限:银保渠道需向银行支付较高的佣金费用(通常占保费收入的15%-30%),挤压保险公司利润。尽管“报行合一”政策(即保险公司报给监管的手续费率与实际支付给渠道的一致)规范了费用恶性竞争,2024年上市险企银保渠道平均佣金水平下降,但政策也导致保险产品定价上升(转嫁成本),削弱市场竞争力;同时,银行代销保险收入下滑(2024年多家A股上市银行代销保险收入下降),基层销售动力不足,进一步加剧银保渠道的不稳定性。
产品同质化严重,价值率偏低:银保渠道客户多为银行储蓄用户,需求集中于短期理财、年金等储蓄型产品,导致保险公司产品结构单一(以趸交、短期期交为主)。此类产品新业务价值率(NBVM)通常仅5%-15%(远低于个险渠道长期保障型产品的30%-50%),难以支撑公司长期价值增长。
客户粘性弱,续期业务承压:银保客户主要通过银行触达,对保险公司品牌认知度低,续期缴费依赖银行二次引导,续期率(衡量客户留存的核心指标)普遍低于个险渠道。若银行合作关系波动(如切换合作险企),可能导致存量业务流失。
综上,监管政策(如“报行合一”)虽规范了银保市场,但也放大了渠道依赖的风险——保险公司需在“规模扩张”与“价值提升”间重新平衡,转型已迫在眉睫。
招商仁和人寿作为招商局集团旗下寿险公司,近年业务高度集中于银保渠道。根据公开数据:
核心矛盾:尽管招商仁和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长期期缴占比)改善了价值率,但银保渠道占比仍持续攀升(2025年Q1达89.18%),反映其对银保的依赖未根本缓解。新单保费下降(2023-2024年)可能是主动调整的结果,但也暴露了业务增长的潜在压力——若银保渠道因政策或银行合作变化收缩,公司短期保费规模或面临较大波动。
寿险公司渠道转型的核心目标是降低银保依赖,提升高价值业务(如长期保障型产品)占比。主流路径及招商仁和可能面临的挑战如下:
转型路径 | 核心策略 | 招商仁和面临的挑战 |
---|---|---|
个险渠道建设 | 招募及培养代理人队伍,推动长期保障型产品销售 | 代理人招募与留存难(行业代理人规模近年持续收缩);培训成本高(需建立专业化销售体系);文化冲突(银保侧重“渠道合作”,个险依赖“代理人驱动”)。 |
线上渠道拓展 | 建设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直销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 | 技术投入大(需开发智能核保、线上服务系统);客户信任度低(保险为复杂金融产品,线上转化率有限);获客成本上升(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 |
银保模式升级 | 从“产品销售”转向“客户深度经营”(如联合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 需与银行建立更深度的利益绑定(如共享客户数据、联合设计产品);银行更倾向与头部险企合作,中小险企议价能力弱。 |
专业化中介合作 | 加强与保险经纪/代理公司合作,借助其客户资源 | 中介机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机构短期导向强,易引发销售误导);合作深度受限(中介多代理多家险企产品,忠诚度低)。 |
面对转型压力,招商仁和已采取以下措施,并规划了进一步策略:
短期:优化银保合作,提升价值贡献
深化与银行的差异化合作,聚焦高价值产品(如长期期缴年金、增额终身寿),推动银保渠道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2023年新业务价值率提升7.1个百分点,印证了这一策略的初步成效。
中期:布局多元渠道,降低依赖
长期:战略升级,场景化销售
计划从“传统渠道销售”转向“个性化场景销售”(如结合银行客户的养老、教育需求设计保险+服务方案),并推进“家庭账户战略”(为家庭提供综合保障),通过服务粘性增强客户留存。
招商仁和人寿的转型压力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银保渠道固有缺陷(高成本、低价值、弱粘性)限制长期盈利;二是“报行合一”政策加剧了渠道不稳定性;三是新单保费下降(2023-2024年)反映业务增长动能不足。
公司已通过优化银保合作、布局多元渠道(如收购经纪公司、调整架构)开启转型,并在新业务价值率提升上取得进展。但未来仍需应对以下挑战:
结论:招商仁和的转型是“必要性”与“挑战性”并存。若能在银保模式升级(提升价值)与多元渠道拓展(降低依赖)间找到平衡,其长期价值有望逐步释放;但短期需关注渠道调整的成本控制及新业务增长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