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上半旬 中直股份eVTOL业务盈利时间表分析:2028-2029年或迎商业化

本报告分析中直股份eVTOL业务盈利时间表,AR-E3000机型预计2028-2029年实现商业交付并贡献利润,探讨技术研发、适航认证及市场需求等关键因素。

发布时间:2025年8月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中直股份eVTOL业务盈利时间表分析报告


一、核心结论

中直股份eVTOL业务的盈利时间表受多重因素驱动,包括技术研发进展、适航认证进程、市场需求释放及公司资源投入能力。结合公司当前业务进展、行业发展阶段及监管环境,AR-E3000作为最成熟的机型,若2025年下半年顺利进入适航取证阶段,预计最早需至2028-2029年实现商业交付并贡献利润;其他机型因进展不明确,盈利时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关键分析维度

(一)公司财务健康度:支撑新业务投入的基础

中直股份作为航空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近五年财务表现稳健,为eVTOL业务的长期投入提供了基础保障:

  • 营收与利润稳健增长:2020-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43.83亿元增至350.2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2.5%;净利润从10.37亿元增至12.22亿元,保持正向增长(图1)。
  • 现金流持续充沛: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近五年稳定在14亿元左右(2023年为14.93亿元),显示主营业务具备强“造血能力”,可支撑新业务的长期资本开支(图2)。
  • 研发投入未明确披露:财报中“研发费用”科目近五年均为0,可能因研发活动由母公司或关联方承担(如中航工业体系内的技术协同),需关注其实际技术投入模式对eVTOL业务的影响(图3)。

综上,公司财务健康度良好,具备支持新业务长期投入的资金能力,但需通过关联方或外部合作补充技术研发资源。

image
图1:中直股份2020-2023年营收与净利润趋势

image
图2:中直股份2020-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image
图3:中直股份2020-2023年研发费用及占比


(二)eVTOL业务进展:AR-E3000是当前核心突破口

中直股份布局了三款eVTOL机型,覆盖多旋翼、复合翼、倾转旋翼三大主流技术路线,但进展差异显著:

  • AR-E3000:已完成量产原型机总装下线与系留试飞,2025年1月通过大功率地面试验,计划2025年下半年首飞并启动适航取证,是当前进展最快的机型。
  • AR-E800:处于研制阶段,无明确时间表。
  • AC-EV2000:缩比验证机试飞完成,原型机总装中,后续计划未公布。

可见,AR-E3000是短期内最可能实现商业化的机型,其进度直接决定eVTOL业务的盈利时间表。


(三)行业与监管:适航认证是商业化的“关键门槛”

eVTOL作为新兴空中交通工具,其商业化需跨越技术、成本、法规三大瓶颈,其中适航认证是核心前置条件:

  • 监管政策:中国民航局(CAAC)已发布《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适航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审定程序》,将审定周期从24个月压缩至12个月,但型号合格证(TC)作为最难获取的证照,仍需2-3年时间(需完成技术验证、安全性测试等)。截至2025年3月,国内已有47款机型通过认证。
  • 市场前景:全球eVTOL物流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2.04亿美元增至2031年的16.82亿美元(CAGR 35.7%),但中国市场规模尚未明确,需求释放依赖城市空中交通(UAM)和物流场景的落地。

(四)竞品参照:亿航智能的商业化路径启示

国内eVTOL头部企业亿航智能(EH)的进展可作为重要参考:

  • EH216-S:2025年3月合作航司获运营合格证(OC),2024年销售216架,单季交付量创新高,非美国会计准则下首次年度盈利。
  • 商业化挑战:初期面临适航审定周期长、交付压力大、市场拓展难等问题,但通过“先物流后载人”的路径逐步实现盈利。

中直股份作为航空装备制造龙头,具备产业链整合优势(如母公司中航工业的技术支持),但需借鉴亿航的“小步快跑”策略,优先聚焦物流等低门槛场景以加速盈利。


三、盈利时间表预测

综合上述分析,中直股份eVTOL业务的盈利时间需满足以下条件:

  1. AR-E3000适航取证顺利:2025年下半年首飞后,进入适航取证阶段(需2-3年获取TC),后续完成生产许可证(PC)、单机适航证(AC)及运营合格证(OC)。
  2. 市场需求有效释放:物流场景或短途载人场景的商业化落地,推动订单增长。
  3. 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通过技术迭代降低制造成本,提升毛利率。

基于此,AR-E3000最早可能在2028-2029年实现商业交付并贡献利润;其他机型因进展不明确,盈利时间需待后续信息披露。


四、风险提示

  1. 适航认证延迟:若技术验证或安全性测试未通过,可能延长取证周期。
  2. 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城市空中交通(UAM)推广依赖政策支持,物流场景竞争加剧可能压低利润空间。
  3. 技术研发瓶颈:电池能量密度、飞控系统稳定性等关键技术若未突破,可能影响产品竞争力。

投资启示: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中直股份AR-E3000的适航取证进度、订单签约情况及关联方技术支持细节。短期(2025-2027年)eVTOL业务对公司利润贡献有限,长期(2028年后)若商业化落地,或成为新的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