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海辰储能美国市场收入占比近八成的政策风险,包括《通胀削减法案》、高关税及技术壁垒对其业务的影响,提供投资启示与应对建议。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是盛屯矿业旗下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聚焦于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覆盖储能电池及综合解决方案。公司近年来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在北美、欧洲等地设立子公司及办事处,截至2024年12月已落地超300个项目,覆盖中国、美国、欧洲等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市场收入占比近八成”这一说法目前缺乏公开可验证的信息来源。由于海辰储能尚未上市,其财务数据(如分地区收入构成)未通过标准化渠道披露,因此该比例的准确性无法直接核实。这一信息可能来源于非官方渠道(如行业传闻、未经验证的媒体报道等),需谨慎对待。
若假设海辰储能对美国市场的收入依赖度较高(如接近八成),其业务将直接暴露于美国针对中国储能行业的政策环境中。当前美国对中国储能产品的政策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美国2022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IRA)对新能源领域的本土供应链提出严格要求,明确将多数中国锂电企业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具体影响包括:
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对等关税”后,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综合关税已提升至34%,而储能电池作为重点限制品类,综合关税进一步攀升至约82.4%。据测算,中国企业每出口1GWh储能系统,需额外承担约2.5亿元人民币的关税成本。若未来美国以“301调查”等名义进一步加征关税(历史上美国曾多次以此为由对中国科技产品加税),海辰储能的出口成本将面临更大压力。
美国通过技术标准、认证要求及“国家安全”审查设置了多重贸易壁垒:
若海辰储能美国市场收入占比确实接近八成,其业务将面临以下四类核心政策风险:
高额关税(82.4%)将直接推升出口成本,叠加IRA补贴政策对本土企业的倾斜,海辰储能的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将显著下降。若无法通过提价转移成本(终端用户对价格敏感),其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若被迫降价维持市场份额,则可能导致亏损。
IRA对补贴资格的限制、技术标准及认证要求的提高,将抬高海辰储能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美国本土企业(如Fluence、特斯拉)及FTA国家企业(如韩国LG新能源)将凭借政策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海辰储能可能面临“增量难获、存量流失”的双重压力。
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海辰储能的原材料供应(如锂、镍等关键金属)及供应链协作。例如,若美国对中国企业实施“实体清单”制裁,其与美国本土合作伙伴的技术合作、订单交付可能被迫中断;此外,IRA对“关键矿物来源”的限制(要求一定比例的关键矿物需来自美国或FTA国家)也可能导致海辰储能的供应链重构成本上升。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如科技竞争、贸易摩擦)可能导致美国政策进一步收紧。历史上,美国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科技企业(如华为、中兴)实施制裁,若海辰储能被纳入类似限制范围,其在美国的业务可能面临全面停滞风险。
核心结论:目前“海辰储能美国市场收入占比近八成”的说法缺乏公开可验证的信息来源,其对美国市场的实际依赖程度无法确认。但假设该比例属实,海辰储能将高度暴露于美国政策风险中,面临成本上升、市场准入受阻、供应链波动及地缘政治冲击等多重挑战。
投资启示:
(注:本报告基于公开可查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