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世生物2024年中报业绩承压分析报告
一、业绩承压的核心表现: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根据硕世生物(688399.SH)2024年中期财务报告(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2023年中报)呈现显著承压特征,核心财务指标表现如下:
- 营业收入小幅下滑: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77亿元,同比减少4.91%(2023年同期为1.87亿元),反映公司核心业务的市场拓展能力面临挑战。
- 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29亿元,虽较2023年同期(-0.6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但同比变动幅度为-142.82%(注:因2023年同期为亏损,同比变动计算为“(本期净利润-去年同期净利润)/去年同期净利润”,即(0.29-(-0.68))/(-0.68)≈-142.82%)。这一指标的大幅负增长表明公司盈利能力的改善未达市场预期,或受基数异常影响,但整体盈利动能仍显不足。
- 毛利率与净利率结构性改善:毛利率从2023年同期的64.74%提升至68.13%(+3.39个百分点),净利率从-36.60%提升至16.48%(+53.07个百分点)。这一改善可能源于成本控制优化或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但未能完全对冲营收下滑对净利润的负面影响。
二、业绩承压的核心原因分析
(一)新冠检测需求萎缩与产品价格下行,拖累核心业务增长
硕世生物作为体外诊断(IVD)领域企业,新冠疫情期间曾受益于新冠检测试剂的高需求。但随着疫情常态化,新冠检测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成为业绩承压的核心驱动因素:
- 市场需求与价格双降:国内新冠检测试剂集采政策全面落地后,市场供给过剩、竞争加剧,产品销售价格显著下滑。据公开信息,2024年以来新冠检测试剂的集采降价幅度超45%,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
- 业务依赖度高:检测试剂业务是公司传统核心收入来源,其营收占比及毛利率在疫情后持续下滑。2024年上半年,尽管公司未披露具体分产品收入数据,但结合行业趋势可推断,新冠检测试剂的需求萎缩是导致整体营收下滑的主因。
(二)非新冠常规业务增长乏力,未能对冲新冠业务下滑缺口
公司非新冠常规业务(如多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HPV检测等)被视为疫情后业绩增长的新引擎,但其当前增长不足以弥补新冠业务的下滑:
- 增长数据未达预期:2024年各业务板块收入整体仍呈下降趋势,2025年一季度虽营业收入同比微增0.5%(主要依赖海外市场),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68.0%,扣非净利润甚至进一步亏损(同比下降137.5%)。这表明非新冠业务的增长尚未形成有效支撑,且海外市场的贡献亦未能覆盖国内需求萎缩的缺口。
- 研发投入收缩影响长期潜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减少13.11%,研发人员数量下降,可能制约其在常规检测领域的技术迭代与产品竞争力提升,进一步限制了非新冠业务的增长空间。
(三)IVD行业集采与价格战加剧,利润空间持续承压
体外诊断(IVD)行业的政策与竞争环境恶化是业绩承压的外部关键因素:
- 集采政策深度落地:2024年以来,安徽传染病激素发光集采、肿标甲功集采等政策陆续执行,部分检验项目价格下调,行业整体降价幅度超45%。集采扩围(如生化诊断等传统细分市场)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头部企业盈利压力显著。
- 价格战加剧:传统IVD细分市场(如生化诊断)因技术成熟、竞争激烈,价格战持续,叠加集采影响,企业议价能力被削弱,毛利率提升难度加大。
(四)其他短期因素:税收调整与非经常性收益减少
公司在财报中明确指出,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还受以下短期因素影响:
- 增值税税率调整:自产检测试剂产品增值税税率从原税率调整为13%,直接影响毛利率;
- 非经常性收益减少: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金额减少,以及政府补助金额下降,导致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的贡献减弱。
三、结论与投资启示
硕世生物2024年中报业绩承压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为:新冠检测需求萎缩导致核心业务收入下滑,非新冠常规业务增长乏力未能对冲缺口,叠加IVD行业集采与价格战加剧压缩利润空间。尽管公司通过成本控制实现了毛利率与净利率的结构性改善,但营收增长乏力与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仍反映出其业务转型的紧迫性。
未来需重点关注:
- 非新冠常规业务(如呼吸道、HPV检测)的市场拓展进度及收入占比提升情况;
- 公司应对集采政策的策略(如高端产品研发、海外市场布局);
- 研发投入的恢复与技术创新对长期竞争力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