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神州2023年首次实现季度净利润扭亏,但股价持续下跌。本文从财务质量、市场情绪、行业竞争等维度,分析其扭亏不被市场认可的深层原因,包括现金流不足、研发转化效率及政策压力等关键问题。
百济神州(A股:688235.SH;美股:BGNE.US)于2023年12月首次实现季度净利润扭亏(净利润10.9亿元),且扣非净利润同步转正(10.9亿元),显示为主营业务驱动的“真扭亏”。然而,2024年初至今,其A股和美股股价均呈现震荡下跌趋势(A股跌幅约15%,美股跌幅约18%),技术面空头信号显著,市场对“扭亏”反应冷淡。本文从财务质量、市场情绪、行业环境及竞争格局等维度,探究这一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
尽管百济神州的扭亏由主营业务驱动(扣非净利润与净利润一致),但财务数据中仍存在关键隐忧,影响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判断。
2023年百济神州营收同比增长172%(从2022年的64亿元增至174亿元),2023年下半年增速尤为显著(Q3/Q4分别增长92%/74%),核心产品(如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销售放量是主因。但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2023年全年-46.55亿元),且近8个季度仅1个季度现金流缺口收窄(2023Q1为-14.22亿元),其余季度均呈扩大趋势(如2022Q4为-59.59亿元)。
对生物医药企业而言,现金流是支撑研发投入和市场扩张的“生命线”。尽管公司通过融资(如股权/债权融资)维持资金链,但长期依赖外部输血而非自身经营“造血”,会加剧投资者对其“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担忧。
百济神州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虽从2022年的93.9%降至2023年的55.6%(因营收增速快于研发投入增速),但绝对金额仍高达97亿元(2023年),远超多数国内创新药企。高研发投入是创新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市场更关注研发转化效率——即管线能否快速落地为商业化产品并贡献收入。
目前,公司核心产品仍以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和替雷利珠单抗(PD-1抑制剂)为主,尚未有新的重磅产品进入销售爆发期。若后续研发管线(如TIGIT抑制剂、双抗等)进展不及预期,高研发投入可能成为“成本负担”而非“增长引擎”。
从2024年初至今的股价走势看(见图1、图2),百济神州A股和美股均处于明确的空头趋势中,技术指标与市场情绪形成负反馈。
传统上,“扭亏”是股价的重要催化剂,但对创新药企而言,市场更关注“盈利质量”与“长期增长空间”。百济神州的扭亏虽由主营业务驱动,但:
这些因素导致市场将“扭亏”视为阶段性改善,而非“成长拐点”。
生物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与竞争格局,进一步压制了市场对百济神州的估值预期。
尽管2025年创新药政策整体优化(如医保谈判常态化降低商业化风险),但价格压力始终存在:
市场担忧,即使营收增长,净利润率可能因政策降价而承压,导致“增收不增利”。
百济神州的“扭亏”是主营业务驱动的积极信号,但其股价表现疲软的核心原因在于:
投资启示:
图1:百济神州A股(688235.SH)2024年初至今日K线图(含MA20/60/120均线、MACD指标)
图2:百济神州美股(BGNE.US)2024年初至今日K线图(含MA20/60/120均线、MACD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