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中旬 海辰储能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原因及行业影响分析

深度解析海辰储能产品价格下跌的三大核心驱动因素:原材料成本下降、市场竞争加剧及外部环境变化,展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投资价值。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2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4 分钟

海辰储能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深度分析报告

一、引言

近期市场关注到海辰储能产品价格呈现持续下跌趋势,引发对其定价逻辑及行业环境的探讨。由于海辰储能未上市,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动态,从原材料成本、市场竞争、外部环境等维度展开分析,旨在揭示价格下跌的核心驱动因素。


二、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一)原材料成本下降:价格下跌的直接“成本锚”

储能产品(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原材料为碳酸锂、石墨等,其价格波动对产品成本具有显著传导效应。

根据公开数据,2022-2024年间,碳酸锂价格从峰值的72600美元/吨大幅回落至13000美元/吨(约合人民币9.6万元/吨降至7.6万元/吨),石墨价格也从4100美元/吨降至2300美元/吨。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下行直接降低了储能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产品降价提供了空间。

从产品端看,成本下降的传导效应显著:2023-2025年,储能电芯均价从0.9元/Wh降至0.3元/Wh左右;2024-2025年,2小时储能系统集采/框采均价从0.587元/Wh下探至部分报价低至0.3元/Wh。这一数据表明,原材料成本的回落是海辰储能产品价格下跌的重要基础。

(二)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内卷的“价格压力”

当前储能市场处于高速扩张期,但竞争格局已呈现“头部集中、区域内卷”特征。尽管行业未出现全行业普遍的“价格战”,但上游电芯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 价格降幅显著:海辰储能储能电池产品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0.8元/Wh暴跌至2024年的0.3元/Wh,降幅超6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利润空间承压:电芯市场的过度竞争长期压制企业利润,即使海辰储能未主动采取“低价抢份额”策略,但其产品定价仍需跟随市场主流价格调整,以维持市场竞争力。

这一现象反映出,在行业产能快速释放的背景下,企业为巩固市场地位,不得不通过价格调整应对竞争压力。

(三)外部环境变化:需求端与政策端的“双重挤压”

除成本与竞争因素外,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价格下行:

  1. 国际政策冲击:美国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导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储能锂电池订单减少,部分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加剧了国内供给过剩压力。
  2. 国内需求波动:国内“强制配储”政策取消后,储能项目的刚性需求减弱;分时电价政策调整(如多省市峰谷价差收窄)则削弱了工商储能的盈利模式,客户对价格敏感度提升。
  3. 行业成熟度提升:随着储能技术普及,客户对产品参数(如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的认知度提高,信息差逐渐消失,企业需通过“性价比”竞争替代“信息差溢价”。

这些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迫使企业通过降价维持市场份额。


三、总结与展望

海辰储能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原材料成本下降提供了降价空间,市场竞争加剧形成了价格调整压力,而外部环境变化则进一步放大了价格下行趋势

从行业长期发展看,尽管短期价格下跌可能压制企业利润,但随着行业产能利用率提升、价格机制逐步完善(如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收益模式明确),以及企业向技术差异化(如长寿命、高安全电芯)转型,储能行业有望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实现良性发展。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海辰储能在成本控制、技术研发及市场份额的动态变化,以判断其在行业洗牌中的抗风险能力及长期盈利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