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中旬 万华化学毛利率13.84%同比下降原因分析 | 行业周期与成本压力

深度解析万华化学毛利率从18.45%降至15.70%的核心原因:聚氨酯业务利润增速放缓、精细化学品成本失控、MDI价格下跌及行业需求疲软。报告量化业务结构拖累与战略调整影响,提供投资风险提示。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3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万华化学毛利率同比下降原因分析报告

一、核心现象:毛利率持续下行趋势显著

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数据,万华化学(600309.SH)近3年(2022年Q2至2025年Q1)毛利率呈现持续下行趋势:2022年Q2毛利率为18.45%,2025年Q1已降至15.70%,累计下降2.75个百分点。结合用户提及的“13.84%”(可能为特定月份或细分业务数据),整体盈利能力承压特征明显。


二、毛利率下降的量化归因:业务结构与成本收入关系

毛利率计算公式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其下降本质是收入增长慢于成本增长,或成本下降慢于收入下降。结合万华化学财务数据与业务结构,核心驱动因素如下:

(一)核心业务板块盈利能力显著弱化

万华化学收入主要来源于聚氨酯系列、石化系列、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系列等业务。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以下业务板块对整体毛利率形成主要拖累:

  1. 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系列: 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61%(2024年),但利润同比大幅下降29.24%,毛利率从21.42%(2023年)骤降至12.78%(2024年),降幅达8.64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但利润暴跌,直接反映该业务成本端压力远超收入端增长,是毛利率下降的最核心拖累项。

  2. 聚氨酯系列(核心业务): 作为公司传统优势板块,其毛利率从27.69%(2023年)降至26.15%(2024年),降幅1.54个百分点。尽管收入同比增长12.55%,但利润仅增长6.29%,利润增速显著低于收入增速,表明该业务成本控制能力或产品议价能力减弱。

  3. 化工行业(总览)与中国大陆市场: 公司整体化工业务毛利率从16.71%(2023年)降至16.09%(2024年),中国大陆市场毛利率从19.77%(2023年)降至18.49%(2024年),分别下降0.62和1.28个百分点。国内市场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比约57.7%),其盈利空间收窄对整体毛利率影响显著。

(二)成本端压力与收入端增长不匹配的潜在矛盾

尽管部分季度营业总收入和营业总成本的同比增速数据缺失,但从毛利率趋势与业务结构变化可推断:成本端增长速度可能快于收入端。例如,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系列收入增长18.61%但利润下降29.24%,说明其营业成本增速远超收入增速(成本增速≈收入增速+利润降幅);聚氨酯系列利润增速(6.29%)远低于收入增速(12.55%),同样指向成本端压力。


三、毛利率下降的定性驱动:行业周期、价格与成本共振

结合市场环境与公司动态,毛利率下降的深层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核心产品价格承压,收入端增长受限

万华化学核心产品(如MDI、TDI、石化系列)价格近年波动下行:

  • 2023年,聚合MDI、纯MDI市场均价分别同比下降8.2%、3.4%,TDI市场均价同比下降1.2%;
  • 2025年上半年,MDI价格虽有短期反弹但近期回落,TDI价格截至7月较4月大幅上涨但上半年均价仍处于低位,石化系列产品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

产品价格下跌直接削弱收入端增长动能,尤其对聚氨酯系列等传统高毛利业务的盈利空间形成挤压。

(二)原材料成本波动,成本端压力分化

公司主要原材料包括纯苯、煤炭、丙烯等,其价格波动对成本影响显著:

  • 2025年一季度,纯苯、动力煤、丙烷、丁烷价格下降,部分缓解成本压力;
  • 但山东丙烯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生产端能耗、运输等隐性成本上升,导致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系列等业务的综合成本增速超过收入增速。

成本端的结构性压力(部分原材料上涨)与收入端的产品价格下跌形成“双向挤压”,直接拉低毛利率。

(三)行业景气度低迷,下游需求疲软

化工行业近年处于周期底部,下游需求(如家电、建筑、汽车)改善有限。需求端疲软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议价能力下降,被迫通过“以量补价”策略维持收入规模,但牺牲了短期利润。例如,公司2024年部分业务销量增长(如聚氨酯系列),但产品均价下降,导致“量增利不增”。

(四)公司战略调整:短期利润让位于市场份额

根据公司公告及券商研报,万华化学近年主动采取“以量补价”战略,通过放宽信用周期、增加战略库存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这一策略虽有助于长期市占率提升,但短期内加剧了收入端价格压力与成本端库存管理成本,进一步削弱毛利率。


四、结论与投资启示

万华化学毛利率同比下降是核心业务板块盈利能力弱化、产品价格下跌、原材料成本波动、行业需求疲软及公司战略调整等多因素共振的结果。具体来看:

  • 短期核心风险: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系列的成本失控、聚氨酯系列的议价能力下降,以及化工行业需求复苏不及预期;
  • 长期关注点:公司能否通过技术升级(如降低精细化学品生产成本)、产品结构优化(提升高毛利新材料占比)及行业周期复苏(需求回暖带动产品价格回升)改善毛利率。

对投资者而言,需密切跟踪MDI/TDI等核心产品价格走势、精细化学品业务的成本控制进展,以及下游家电/汽车等行业的需求复苏信号,以判断毛利率改善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