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鸣很忙毛利率提升策略分析报告
一、核心背景与问题定位
鸣鸣很忙作为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合并后的量贩零食行业龙头企业,截至2024年末已拥有超15000家门店,覆盖28个省份,会员规模达1.2亿,复购率75%,具备显著的规模优势。但其2024年毛利率仅7.6%(长期徘徊在7.5%左右),远低于传统零食品牌30%的平均水平,核心矛盾在于量贩模式下“极致低价”策略与成本控制能力的平衡问题。
关键矛盾拆解:
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鸣鸣很忙的低毛利率源于两方面:
- 收入端:以“散装称重+极致低价”为核心策略(平均价格比商超低25%),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高毛利品类支撑;
- 成本端:尽管通过规模采购降低了15%-20%的采购成本,但门店运营成本(租金、人力)及商品损耗仍占比高,且行业价格战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二、行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一)行业特征与挑战
零食量贩行业的核心逻辑是“以量取胜”,通过高密度门店覆盖下沉市场(目标客群为性价比敏感的中腰部消费者),依赖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但当前行业面临三大挑战:
- 同质化竞争加剧:新进入者增多,门店密度提升,价格战频发,单店利润空间被压缩;
- 毛利率天花板低:行业平均毛利率仅7%-10%(传统零食品牌因品牌溢价和产品差异化可达30%),过度依赖规模扩张,抗风险能力弱;
- 成本结构刚性:商品采购(占比超60%)、租金(约15%)、人力(约10%)为主要成本,其中租金和人力成本随门店扩张呈刚性增长。
(二)对标企业策略对比
鸣鸣很忙的主要竞争对手(如合并前的零食很忙、赵一鸣)均采用“薄利多销+加盟扩张”模式,但缺乏核心护城河:
- 传统零食品牌(如三只松鼠、良品铺子):通过品牌溢价、产品差异化(如高端坚果、健康零食)实现高毛利率(30%+),但线下门店成本高、下沉能力弱;
- 鸣鸣很忙:优势在于规模(万店网络)和供应链效率(存货周转11.6天),但产品以“白牌+低价”为主,缺乏自有品牌溢价,毛利率被低价策略压制。
三、提升毛利率的核心策略:“开源”与“节流”双轮驱动
结合行业特征与鸣鸣很忙的现状,提升毛利率需从**收入端优化(开源)和成本端控制(节流)**同步发力,核心目标是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提升单位产品利润贡献。
(一)收入端优化:提升单位收入与产品溢价能力
-
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毛利品类占比
- 自有品牌升级:当前鸣鸣很忙已推出自有品牌,但占比仍低(需具体数据支撑)。建议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差异化自有产品(如地方特色零食、健康轻食、功能性零食),通过“独家性”提升溢价能力(自有品牌毛利率可达25%-30%,远超白牌产品的5%-10%)。
- 引入高毛利品类:在现有SKU(3380个)基础上,增加进口零食、高端坚果、鲜食(如短保面包、现制饮品)等高毛利品类(毛利率可达20%-40%),满足年轻消费者“尝鲜”和“品质升级”需求,同时不影响核心低价客群的购买意愿。
-
定价策略与会员体系深化
- 差异化定价:针对高毛利品类(如自有品牌、进口零食)采用“优质优价”策略,避免与白牌产品直接比价;对核心白牌产品保持低价,维持“性价比”标签,形成“低价引流+高毛利盈利”的组合。
- 会员体系增值:依托1.2亿会员基础(复购率75%),推出“会员专属商品”(如限定款零食、折扣券)、“付费会员权益”(如免运费、优先购),提升会员客单价和粘性(付费会员ARPU值可提升30%-50%)。
-
拓展增值服务与线上渠道
- 即时零售与外卖合作:与美团闪购、京东到家等平台合作,覆盖“30分钟达”需求,拓展线上增量(线上订单毛利率通常高于线下,因无需承担线下租金);
- 场景化服务:在门店增加“零食试吃区”“儿童互动区”,提升体验价值,吸引消费者停留并增加连带购买(连带率每提升10%,客单价可增长15%)。
(二)成本端控制:强化供应链与运营效率
-
供应链深度优化
- 向上游延伸:通过“自有工厂+定制化生产”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当前商品加价率为1.5倍,传统零售为2倍),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目标:采购成本再降5%-8%);
- 物流网络精细化:基于现有“覆盖密度翻倍”的物流基础,优化区域仓储布局(如设立区域中心仓+前置仓),降低跨区域配送成本(预计物流成本可降3%-5%);
- 供应商协同:与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如签订年度保量协议),锁定低价货源,同时通过数据共享(如销售预测)帮助供应商优化生产计划,实现“双赢”。
-
门店运营效率提升
- 数字化管理:推广智能补货系统(基于历史销售数据+天气/节日预测),降低库存损耗(当前存货周转11.6天,目标压缩至10天内);
- 人力成本优化:采用“总部培训+门店轮训”模式提升员工效率,推广“一人多岗”(如收银员兼理货员),降低单店人力成本(目标:单店人力成本占比从10%降至8%);
- 租金谈判策略:优先选择社区、学校等“高流量低租金”区域,与物业签订“销售分成”合约(如租金=固定租金+销售额1%-2%),将租金成本与收入挂钩,降低固定成本压力。
-
规模效应的深化利用
- 区域集中扩张:在现有28个省份基础上,聚焦优势区域(如下沉市场)高密度布局,通过“单区域万店”进一步摊薄总部管理成本(如IT系统、营销费用);
- 加盟商赋能:向加盟商输出“数字化运营工具+标准化管理流程”,提升单店盈利(单店月均销售额每提升10%,总部供应链议价能力可增强5%),形成“规模扩张→成本降低→单店盈利提升→加速扩张”的正向循环。
四、风险提示与实施建议
-
风险提示:
- 自有品牌推广可能面临市场接受度风险(需通过小范围试销验证);
- 高毛利品类引入可能导致部分低价客群流失(需通过“低价引流品+高毛利盈利品”组合平衡);
- 供应链向上游延伸需重资产投入(建议分阶段实施,优先选择高需求品类试点)。
-
实施建议:
- 短期(1年内):聚焦产品结构优化(自有品牌占比提升至20%)、会员体系增值(付费会员突破1000万);
- 中期(1-3年):完成区域物流网络精细化(物流成本降5%)、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库存损耗降10%);
- 长期(3年以上):实现自有工厂占比30%、高毛利品类收入占比超40%,毛利率目标提升至15%-20%。
结论:鸣鸣很忙的低毛利率是量贩模式“极致低价”与行业同质化竞争的结果。通过“产品结构升级(自有品牌+高毛利品类)+供应链深度优化(降本+提效)+会员与场景增值(增收+粘性)”的组合策略,有望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实现毛利率的显著提升,从“规模驱动”向“规模+利润双驱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