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利率历史趋势概览
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提供的卧龙电驱2015-2024年年度毛利率数据(见表1及图1),公司近十年毛利率呈现“波动中总体上升”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表1:卧龙电驱2015-2024年年度毛利率(单位:%)
年份 |
毛利率 |
年份 |
毛利率 |
2015 |
21.37 |
2020 |
24.46 |
2016 |
20.93 |
2021 |
22.62 |
2017 |
21.47 |
2022 |
23.61 |
2018 |
26.13 |
2023 |
25.16 |
2019 |
26.98 |
2024 |
24.05 |
图1:卧龙电驱2015-2024年年度毛利率变化趋势

从数据看,近十年毛利率波动范围为20.93%-26.98%,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2015-2016年:低位震荡:毛利率从21.37%微降至20.93%(十年最低点),主要受行业竞争加剧及成本压力影响。
- 2017-2019年:快速上行:毛利率从21.47%大幅提升至26.98%(十年最高点),反映公司产品结构优化与下游需求扩张。
- 2020-2024年:高位波动:毛利率在22.62%-25.16%区间震荡,2024年稳定在24.05%,显示公司在成本压力与需求增长间取得平衡。
二、毛利率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结合搜索分析师对业务结构、成本端、市场竞争及下游需求的调研,毛利率波动的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主营业务结构调整:传统优势业务支撑,新兴业务短期承压
卧龙电驱以工业电机及驱动业务为核心(占比超60%),同时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机、高效节能电机等新兴领域。
- 传统业务:工业电机及驱动业务技术壁垒高、客户粘性强,毛利率相对稳定,是公司整体盈利的“压舱石”。
- 新兴业务:新能源汽车电机、储能及氢能相关业务近年增长迅速,但尚处投入期(如研发、产能扩张),短期对毛利率有一定拖累。例如,2020年后毛利率从26.98%回落至24.46%,部分原因是新兴业务投入增加。
(二)原材料成本波动:关键材料涨价压缩利润空间
电机制造的核心原材料(铜、硅钢、稀土永磁、芯片等)占生产成本超80%,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毛利率:
- 2020年起,稀土永磁材料价格涨幅超80%,钢材、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同步上涨,叠加芯片短缺导致电控成本上升,显著推高2020-2021年生产成本(毛利率从26.98%降至22.62%)。
- 2022年后,部分原材料价格企稳(如铜价高位震荡但未进一步大幅上涨),叠加公司通过供应链优化(如集中采购、替代材料研发)降低成本,毛利率逐步回升至23.61%(2022年)、25.16%(2023年)。
(三)市场竞争格局:龙头地位稳定,价格战风险可控
电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前五大企业市占率从2020年38%升至2023年45%),卧龙电驱作为全球电机龙头(高压电机全球第二、低压电机全球第三、国内首位),在主流市场(如工业电机)具备强定价权,大规模价格战可能性低。
- 2016年毛利率触底(20.93%)主要因行业竞争短期加剧,但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如高效节能电机)快速恢复,2017年毛利率即回升至21.47%。
- 新兴细分领域(如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竞争虽有加剧,但公司在这些领域布局较早,暂未对整体毛利率构成显著压力。
(四)下游需求扩张:多领域需求增长支撑盈利韧性
卧龙电驱下游覆盖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等多领域,近年需求增长为毛利率提供了向上动力:
- 工业自动化:全球工业4.0推进带动无刷电机需求,设备更新周期(政策支持+库存周期共振)推动工业电机销量增长。
-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如线控底盘)、快充技术迭代加速车型更新,驱动电机需求持续旺盛。
- 家用电器:2023年以来家电市场温和复苏(出口高增+节能静音需求提升),无刷电机渗透率提高,带动日用电机业务增长。
上述需求增长直接拉动公司产品销量与高端产品占比(如高效节能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是2018-2019年毛利率快速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三、结论与投资启示
趋势总结:卧龙电驱近十年毛利率呈现“波动中总体上升”特征,2019年达峰值后虽受原材料涨价、新兴业务投入等因素影响短期回落,但依托传统业务优势、下游需求扩张及成本控制能力,近年毛利率稳定在23%-25%的较高水平。
投资启示:
- 关注新兴业务进展:新能源汽车电机、储能等业务若能逐步放量并实现盈利,将成为毛利率新一轮提升的核心增长点。
- 跟踪原材料价格:铜、稀土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是影响成本端的关键变量,需警惕原材料超预期上涨对毛利率的压制。
- 重视行业竞争格局:公司作为电机行业龙头,在主流市场的定价权与抗风险能力较强,长期毛利率具备韧性。
综上,卧龙电驱毛利率的稳定性与向上潜力,反映了其在传统业务的深厚壁垒与新兴领域的前瞻布局,建议投资者持续关注其业务结构优化与成本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