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中旬 寒武纪PE估值过高?高市销率合理性及投资风险分析

探讨寒武纪(688256.SH)在PE不适用背景下的高市销率(PS TTM 306.34)合理性,分析其技术壁垒、行业景气度支撑及营收波动、竞争加剧等风险,为投资者提供估值参考。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寒武纪(688256.SH)估值分析报告:PE不适用背景下的高市销率合理性探讨


一、核心结论

寒武纪作为尚未盈利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简称含“-U”标识),其市盈率(PE TTM)因净利润为负而无实际参考意义。当前市场对其估值的核心指标应转向市销率(PS TTM)。从数据看,寒武纪PS(TTM)高达306.34,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如海光信息35.55、龙芯中科101.71),反映市场对其未来高成长的乐观预期。但结合其营收波动、研发投入占比超100%的现状,以及AI芯片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当前高PS估值隐含较高的投资风险,需重点关注其营收增速能否持续兑现及盈利拐点的到来时间。


二、PE估值不适用的核心原因

市盈率(PE)的计算公式为“市值/净利润”,其有效性依赖于公司具备稳定的盈利基础。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数据,寒武纪近5年(2020-2024年)净利润持续为负(因研发投入远超营收),因此PE(TTM)指标无实际参考价值。对于未盈利的科技成长型公司,市场通常采用市销率(PS,市值/营收)作为替代指标,以衡量公司收入规模与市场预期的匹配度。


三、市销率(PS)的横向与纵向对比

1. 横向对比:显著高于可比公司

选取A股AI芯片及半导体设计领域的代表性公司(海光信息、龙芯中科)进行PS(TTM)对比(数据截至2025年8月):

公司名称 股票代码 PS(TTM) 核心业务定位
寒武纪 688256.SH 306.34 AI芯片设计(云边端全场景)
海光信息 688041.SH 35.55 服务器CPU/DCU芯片设计
龙芯中科 688047.SH 101.71 通用CPU芯片设计(自主指令集)

可见,寒武纪PS(TTM)是海光信息的8.6倍、龙芯中科的3倍,处于行业绝对高位。

2. 纵向对比:历史波动与当前水平

尽管未直接获取寒武纪历史PS数据,但结合其营收增速(2024年同比+65.57%,2023年同比-2.70%)与市值变化可推断,当前高PS主要由两方面驱动:一是2024年营收的显著增长(从2023年的7.09亿元增至11.74亿元),二是市场对AI芯片行业高景气度的乐观预期(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占比45%)。


四、高PS估值的支撑与风险:基本面视角

1. 支撑因素:技术投入与成长潜力
  • 高研发投入奠定技术壁垒:寒武纪近5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均超100%(2022年高达208.92%),持续投入云端/边缘端AI芯片及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形成“云边端一体”的产品体系(如MLU370、MLU220等芯片),技术覆盖多场景AI算力需求,具备一定稀缺性。
  • 行业高景气度驱动收入增长:根据行业数据,2025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占全球45%,寒武纪作为国内少数掌握通用智能芯片核心技术的企业,受益于大模型算力需求爆发及国产替代趋势。高盛等机构预测其2025-2030年营收复合增速达80%,2025年有望实现净利润9.47亿元(首次盈利)。
2. 风险因素:盈利兑现与竞争压力
  • 营收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尽管2024年营收增速高达65.57%,但2022-2023年增速仅1.11%和-2.70%,显示其收入增长波动较大,依赖客户订单的集中释放(如AI服务器厂商需求)。若后续订单不及预期,高PS估值缺乏业绩支撑。
  • 研发投入与盈利平衡压力:研发费用占比长期超100%(2024年仍为103.53%),导致公司持续亏损。若未来营收增速无法覆盖研发支出,盈利拐点将进一步推迟,估值泡沫可能破裂。
  • 竞争格局加剧:国内AI芯片领域竞争激烈,华为海思(非上市)凭借全栈技术优势占据高端市场,海光信息(DCU芯片)、龙芯中科(通用CPU)等上市公司亦加速布局,寒武纪需持续证明其技术差异化(如训练推理融合、统一生态)以维持市场份额。

五、投资启示

对于寒武纪的估值判断,需跳出传统PE框架,重点关注以下指标:

  1. 营收增速的持续性:2025年及以后的营收同比增速能否维持高位(如80%以上),是验证市场高预期的关键。
  2. 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研发费用是否有效转化为芯片性能提升(如算力、能效比)及客户订单增长,而非单纯“烧钱”。
  3. 盈利拐点的兑现时间:若2025年能实现首次盈利(如高盛预测),当前高PS估值有望通过业绩增长逐步消化;若盈利延迟,估值可能面临大幅回调。

综上,寒武纪当前PS估值显著高于行业水平,反映市场对其技术稀缺性与AI芯片高景气度的乐观预期,但需警惕营收波动、研发投入高企及竞争加剧带来的风险。投资者需密切跟踪其季度营收增速、客户拓展进展及盈利指引,以判断估值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