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理想汽车如何平衡增程与纯电技术路线,涵盖战略背景、产品布局、技术投入及市场表现,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技术路线选择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理想汽车作为新势力代表,自成立以来以增程式电动(EREV)技术为核心打开市场,近年来又加速布局纯电动(BEV)路线。本报告将从战略背景、产品布局、技术投入、挑战与权衡、财务与市场验证等维度,系统分析理想汽车如何平衡两条技术路线,并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理想汽车初期选择增程式技术路线,本质是对市场痛点与自身资源的精准匹配。
市场痛点驱动: 2010年代末至2020年代初,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两大核心矛盾:一是纯电动汽车(BEV)受限于电池能量密度与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用户“里程焦虑”普遍存在;二是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过渡期,消费者对“可油可电”的混动技术接受度更高。增程式技术(EREV)通过“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的模式,既保留了纯电驾驶体验,又通过燃油补能解决了续航问题,成为当时家庭用户长途出行的最优解。
技术与资源适配: 相较于插电混动(PHEV)或纯电技术,增程式技术结构更简单(无需复杂的多挡变速箱)、研发周期更短、成本更低,适合创业初期资源有限的理想汽车快速推出产品。2019年理想ONE上市后,凭借“没有续航焦虑的智能电动车”定位,迅速抢占家庭SUV市场,为公司积累了初始用户与资金。
理想汽车当前产品矩阵以“增程为主、纯电突破”为核心,通过L系列(增程)巩固基本盘,MEGA系列(纯电)探索高端市场。
L系列(L7/L8/L9)是理想增程式技术的核心载体,定位“家庭智能SUV”,覆盖30万-50万元价格带。其核心优势在于:
MEGA作为理想首款纯电车型(定位50万元以上高端MPV),承担两大战略任务:
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7月MEGA销量占理想整体销量的9.16%,且当周登顶50万元以上纯电车型与MPV市场“双料冠军”,显示纯电车型已初步打开高端市场。但受限于纯电车型推出时间较短(MEGA于2024年底上市),当前销量仍以增程车型(L系列)为主,增程技术仍是理想的“现金牛”业务。
为实现增程与纯电双线平衡,理想汽车在纯电领域的技术投入呈现“平台化、生态化”特征。
从财务数据看(表1),理想汽车研发费用总额逐年增长(2021-2023年分别为3.3亿、7.2亿、10.5亿美元),但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从2022年的10.43%降至2023年的5.9%。这一变化主因是营收规模随销量扩张大幅增长(2023年营收同比增157.97%),而非研发投入收缩。结合其纯电技术进展(如800V平台、5C电池),可判断公司正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成本,同时保持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
理想汽车的双线战略虽具前瞻性,但也面临多重挑战:
增程与纯电技术原理差异显著(增程依赖发动机+电机协同,纯电依赖电池+电驱系统),需同时维护两条独立的研发与供应链体系,对研发团队的技术整合能力、供应链管理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长期以“增程专家”形象深入人心,推出高端纯电车型可能面临用户认知偏差——部分消费者可能质疑其纯电技术的专业性,需通过产品力(如MEGA的超充性能)与市场教育扭转“增程=过渡技术”的刻板印象。
纯电市场已聚集特斯拉、蔚来、比亚迪等强手,理想需在高端MPV细分市场(MEGA)与传统车企(如腾势)、新势力(如极氪)竞争;增程市场则面临比亚迪DM-i等插混技术的挤压,需持续优化成本与性能以保持优势。
从2023年初至今的股价走势(图1)看,市场对理想双线战略的认可度较高:
理想汽车的增程与纯电双线平衡战略,本质是“以增程稳基本盘、以纯电谋未来”的阶段性选择。短期看,增程技术仍将是公司的核心盈利来源,支撑纯电技术研发与市场投入;长期看,纯电车型(如MEGA)与超充网络的落地,将推动公司从“增程专家”向“全技术路线新能源车企”转型。
投资启示:
数据来源: 金灵量化数据库(财务与销量数据)、公开资料整理(战略与技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