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桃李面包产能利用率低的现状、成因,并提出需求端激活与供给端效率提升双轮驱动的优化策略,助力企业提升盈利能力与资产效率。
桃李面包(603866.SH)近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可通过财务数据清晰印证,核心表现为资产扩张与收入增长失衡、资产运营效率下降、盈利能力持续承压三大特征。
2019-2023年,桃李面包固定资产同比增长率持续高于营业总收入增速(见图1)。具体来看,2020年固定资产增速(18.23%)是收入增速(5.57%)的3.3倍;2021-2023年,固定资产增速虽逐步回落(16.30%→12.34%→10.75%),但仍显著高于同期收入增速(1.70%→1.00%→1.64%)。这一趋势表明,公司近年通过新建工厂(如东莞、华南等基地)快速扩张产能,但市场需求未能同步增长,导致新增产能未被有效消化。
资产运营效率的核心指标——总资产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见图2)。2019年,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为0.81次(即每1元资产创造0.81元收入),2023年降至0.58次,表明资产创造收入的能力显著弱化;存货周转率从2019年的10.82次(存货一年周转10.82次)降至2023年的7.96次,反映产品销售速度放缓,库存积压风险上升。两项指标的同步下降,直接指向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的资产闲置问题。
产能利用率不足对盈利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毛利率与**ROE(净资产收益率)**的持续下滑(见图3)。2019年,公司毛利率为37.95%,2023年降至27.6%,四年累计下降10.35个百分点;ROE从2019年的25.1%大幅降至2023年的11.2%,反映公司利用股东资本创造利润的能力显著削弱。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是:产能扩张带来的折旧、人工等固定成本增加,但收入未能同步增长,导致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
结合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产能利用率不足是内部产能扩张节奏与外部需求变化不匹配的结果,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桃李面包近年采取“中央工厂+批发”模式快速全国化布局,2020-2023年密集新建东莞、华南、西南等生产基地,固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但短保面包的核心消费场景(传统商超、便利店)近年受社区团购、现制烘焙店(如鲍师傅、泸溪河)等新兴渠道冲击,叠加消费者对“新鲜度”要求提升(短保产品保质期通常为3-7天),公司原有“大单品+高周转”的销售模式面临挑战,导致新增产能未能被市场需求有效消化。
针对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需从需求端激活市场需求与供给端优化产能管理两方面入手,具体策略如下:
渠道多元化布局:
① 加速渗透新兴渠道:与社区团购平台(如美团优选)、即时零售平台(如京东到家)合作,利用其流量覆盖下沉市场;
② 开拓B端餐饮渠道:为咖啡店、连锁餐饮品牌提供定制化短保面包(如三明治面包胚),通过To B业务稳定订单;
③ 强化便利店合作:增加在罗森、711等连锁便利店的SKU(如早餐组合装),提升单店渗透率。
产品创新与结构升级:
① 推出健康化新品:开发低糖、高纤维、无添加防腐剂的面包(如燕麦全麦面包),契合消费者健康需求;
② 丰富口味与场景化产品:推出流心奶黄、巧克力夹心等差异化口味,同时开发“早餐组合包”“下午茶小包装”等场景化产品,提升客单价与复购率;
③ 探索预制烘焙品类:利用现有生产线生产冷冻面团(如可颂、贝果),供应给现制烘焙店或家庭用户,延长产品使用场景。
产能布局动态调整:
① 对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60%的工厂(如东莞基地),可考虑部分产线转型(如生产OEM代工产品)或与区域经销商合作分摊固定成本;
② 放缓新建产能节奏,优先通过技术改造(如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提升现有工厂的生产效率,降低单位能耗与人工成本。
精细化生产与库存管理:
① 引入数字化生产排程系统,根据历史销售数据预测需求,动态调整生产计划,减少“过度生产”导致的库存积压;
② 优化供应链协同:与核心原材料供应商(如面粉、油脂)建立长期协议,锁定成本波动;通过“以销定产”模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临期产品损耗。
桃李面包当前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核心矛盾在于产能扩张节奏与市场需求增长不匹配,叠加行业竞争加剧与消费需求变化,导致资产效率与盈利能力承压。优化的关键在于:短期通过渠道拓展与产品创新激活需求,加速消化现有产能;中期通过产能动态调整与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长期通过品牌升级与组织变革构建竞争壁垒。
对投资者而言,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的改善信号:
若公司能有效落实上述策略,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提升,盈利能力将迎来修复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