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下旬 博威合金营收增长率分析:增速放缓进入成熟期

博威合金(601137.SH)过去五年营收复合增长率15.5%,2023年增速降至5.07%,2024年进一步放缓至2.53%。报告分析其增长驱动因素及未来潜力,聚焦新材料与新能源业务。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2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博威合金(601137.SH)营收增长率分析报告

一、核心结论概述

博威合金过去五年(2019-2023年)营业总收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从59.88亿元增至100.95亿元,复合增长率约15.5%;但营收同比增长率在2021年达到29.93%的峰值后逐步放缓,2023年降至5.07%,2024年进一步降至2.53%(年报数据),显示公司进入增速平稳的成熟期。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需求)与新能源(光伏组件)业务的市场拓展及产能释放;未来增长潜力则依赖于新产能投产(如美国组件项目、电子材料扩产)及技术优势对高端市场的渗透。


二、历史营收增长趋势:总量扩张但增速放缓

(一)年度维度:总量持续增长,增速阶段性波动

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数据,博威合金近五年年度营收及同比增长率如下(图1):

image

  • 总量表现:2019-2023年,营业总收入从59.88亿元增至100.95亿元,五年累计增长68.6%,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约15.5%,体现了较强的营收扩张能力。
  • 增速特征:营收同比增长率呈现“先高后低”的阶段性波动:
    • 2020-2021年:增速显著提升(14.73%→29.93%),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下游行业需求爆发,叠加公司新材料业务技术突破带来的市场份额提升;
    • 2022-2023年:增速大幅放缓(7.64%→5.07%),可能与基数扩大、部分下游行业需求增速回落(如传统消费电子)及行业竞争加剧有关。
(二)季度维度:增速进入低个位数平稳区间

2023年以来的季度数据显示,博威合金营收增速进一步趋缓(表1):

报告期 营业总收入(亿元) 营收同比增长率(%)
2023年一季报 22.84 NaN
2024年一季报 23.36 2.29
2024年半年报 50.87 3.12
2024年三季报 77.01 2.26
2024年年报 103.50 2.53

2024年各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率均维持在2%-3%的低个位数水平,表明公司已从高速扩张阶段转向稳健增长阶段,需依赖新增长点支撑后续增速。


三、营收增长驱动因素:业务需求与产能释放双轮驱动

(一)核心业务板块需求拉动

博威合金以“新材料为主、新能源为辅”的战略布局,两大业务板块均受益于下游高景气度:

  • 新材料业务:主要产品为铜基特殊合金材料,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连接部件)、半导体(芯片引线框架)、人工智能(散热材料)等领域。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半导体国产化及AI算力设备散热需求的增长,直接推动了高性能合金材料的市场需求
  • 新能源业务:聚焦光伏组件,受益于美国“大而美”法案对光伏补贴的保留,2025年美国市场光伏组件抢装潮带动公司美国本土产能订单爆发
(二)产能扩张与市场开拓
  • 新产能投产:2024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2GW N型组件项目试产,1GW扩产项目8月试产(产品全部美国销售);新材料板块通过数字化制造模型提升产能利用率,2025年2万吨特殊合金电子线材扩产项目已投产,3万吨带材扩产项目推进中
  • 新市场突破:产品进入机器人关节电机、手机VC均热板等新兴场景,新能源业务100%销往美国,新材料部分产品同步渗透美国市场
(三)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有限

公司专注铜基合金研发,不参与上游原料端业务,且对金属原材料执行全套保政策,有效对冲了铜价波动对成本的影响,营收稳定性较强


四、未来增长潜力与风险提示

(一)未来增长潜力
  • 产能释放支撑:美国组件项目产能逐步爬坡(N型电池片项目2026年底投产)、3万吨特殊合金带材扩产落地,将直接贡献新增收入;
  • 技术优势壁垒:作为国内铜基特殊合金领域引领者,公司通过数字化研发平台持续突破合金化、微观组织重构等技术瓶颈,强化高端市场竞争力
  • 行业趋势利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AI设备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美国光伏政策长期利好本土组件销售。
(二)主要风险
  • 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若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下游行业增速放缓,可能导致新材料需求回落;
  • 产能爬坡不及预期:美国组件项目及新材料扩产项目的投产进度若延迟,将影响收入释放节奏。

五、投资启示

博威合金营收增长呈现“总量稳健、增速放缓”特征,短期需关注新产能投产进度及下游需求韧性;中长期看,技术优势与高端市场布局为其提供了增长安全垫。投资者可重点跟踪公司美国组件项目产能利用率、3万吨带材扩产进展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领域订单情况,以判断其增速能否触底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