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液冷服务器行业价格战现状、驱动因素及见底时间预测。报告指出2026年下半年或为拐点,关注AI算力需求、行业整合与技术迭代三大信号。
液冷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高效散热的核心技术载体,近年来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如英伟达顶级芯片强制要求液冷方案)、数据中心PUE(能源使用效率)政策趋严(国内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PUE≤1.3),成为算力基础设施升级的关键方向。当前行业处于技术推广与产能扩张的“放量爬坡期”(2025年为关键节点),但已显现价格竞争压力。
核心参与者:国内以浪潮信息(市占率超30%)、中科曙光(浸没式相变液冷全球唯二量产企业)为龙头,紫光股份、英维克等企业跟进;海外包括3M(浸没式技术)、谷歌、亚马逊(数据中心液冷应用方)及英伟达(算力芯片强制液冷需求方)。
当前价格竞争的直接诱因可归纳为两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仍是行业产能爬坡期,真正大范围、持续性的价格战可能延迟至2026年前后。原因在于:2026年前后大部分企业扩产项目(如浪潮信息、中科曙光的液冷产线)将全面投产,若下游AI算力需求增速放缓(如大模型训练需求饱和),产能过剩风险将显著加大,届时价格战可能从局部(标准化零部件)向整机市场蔓延。
为量化价格战对行业的冲击,我们选取7家A股液冷服务器核心上市公司(浪潮信息、中科曙光、紫光股份等),分析其2023Q1至2025Q1的财务数据(数据来源:金灵量化数据库)。
行业平均营收增长率呈现“大起大落”特征:2023Q2、2024Q2等季度因AI算力需求爆发实现超100%增长,但2024Q1、2025Q1因云厂商采购节奏放缓出现-70%以上的负增长(见图2)。这表明行业尚未进入“稳定以价换量”阶段,需求端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竞争的无序性。
结论:截至2025Q1,行业利润率仍处于下行通道,营收增长依赖外部需求(如AI算力)的短期爆发,未形成稳定增长动能,价格战对企业盈利的压制尚未见底。
结合行业动态与历史经验,价格战见底需满足以下至少一项条件(按发生概率排序):
若AI算力需求(如多模态大模型训练、边缘计算)持续超预期,2026年后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如80%以上),则企业降价动力将减弱。当前英伟达H200等芯片强制液冷方案已推动部分云厂商提前备货,若2026年AI应用(如智能驾驶、AI机器人)落地加速,可能成为价格战提前结束的核心驱动。
若2026年产能过剩压力下,头部企业(如浪潮信息、中科曙光)通过并购整合(如收购中小厂商)减少竞争主体,或达成“价格默契”(如按成本+合理利润定价),价格战有望缓和。历史上,服务器行业(如x86服务器)曾通过头部集中(CR3超70%)结束价格战,当前液冷服务器CR3不足50%,整合空间较大。
若浸没式相变液冷(3M、中科曙光技术)等新一代技术大规模商用,企业竞争将从“价格”转向“技术性能”(如PUE降低至1.1以下),高溢价产品占比提升将缓解价格压力。目前该技术仅在超算领域应用,若2026年扩展至互联网数据中心,可能成为拐点。
综合供需格局与财务数据,价格战大概率在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初见底,核心逻辑:
结论:液冷服务器行业价格战当前仍处于“局部竞争→全面爆发”的过渡期,预计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初见底。投资者需重点关注需求端超预期、行业整合及技术迭代三大信号,以把握拐点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