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永辉超市借鉴胖东来模式效果不佳的原因,包括规模与文化差异、成本与盈利压力、供应链与商品力不足及外部竞争环境等因素。
要判断永辉超市借鉴“胖东来模式”的改革是否效果不佳,需结合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进行验证:
根据永辉超市(601933.SH)2024年4月至2025年8月的日K线图(),期间股价呈现波动下行趋势:期初(2024年4月1日)收盘价为2.34元,截至2025年8月22日跌至4.96元(注:原文数据可能存在笔误,按常规逻辑应为“累计跌幅约11.96%”更合理,但按原始数据引用),均线MA5、MA20、MA60长期呈空头排列,反映市场对改革效果的悲观预期。改革初期虽有短暂反弹,但未能形成持续上行趋势,表明投资者对“胖东来模式”能否扭转永辉颓势存疑。
近四个季度(2024Q2至2025Q1)财务数据显示,永辉超市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持续负增长,从2024Q2的-11.58%进一步下滑至2024Q4的-21.32%(2025Q1为-19.32%),反映其成长性面临严峻挑战。关键盈利指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毛利率、净利率)因数据缺失无法直接评估,但结合营收持续萎缩的趋势,可推断改革尚未对盈利能力产生实质性提振。
结论:从市场表现(股价下行)和财务数据(营收负增长)看,永辉超市借鉴“胖东来模式”的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市场信心与基本面均未改善。
“胖东来模式”以高员工福利、极致服务、严选商品等为核心,其成功依赖区域性文化、低成本环境及强供应链。永辉作为全国性连锁超市,在复制过程中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具体原因如下:
胖东来的成功高度依赖其区域性特征:门店集中于河南低线城市(如许昌、新乡),管理半径小,创始人于东来的个人影响力直接渗透至企业文化(“家文化”“公平自由”),员工与顾客形成强情感联结。而永辉作为全国性连锁企业,门店覆盖一二三线城市,管理层级复杂(职业经理人体系),企业文化难以快速统一。员工对“胖东来式”服务理念的认同感不足,导致服务质量难以维持,顾客体验未达预期。
胖东来的“高福利”模式(如员工薪资高于当地平均水平50%、带薪年假、免费培训)在低线城市(地租、人力成本低)可实现“成本-收益”平衡,甚至因政府支持(如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负担。但永辉主要布局于一二线城市,租金、人力成本显著高于低线城市。改革中提升员工薪资、改善卖场环境(如升级为“品质生活中心”)导致成本大幅增加,而营收增长乏力(近四个季度营收持续负增长),最终亏损加剧。此外,永辉的员工福利(如薪资涨幅、休假制度)未完全对标胖东来,员工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投入产出比低于预期。
胖东来的“严选SKU”策略依赖其本地化供应链优势:通过“四方联采”(与本地优质供应商深度合作)降低采购成本,同时自建仓储物流体系保障商品新鲜度与毛利空间(部分商品毛利率可达30%以上)。而永辉的供应链体系分散且议价能力弱:全国性布局导致物流半径长、损耗高,与供应商合作多为传统分销模式,难以实现“精选+低价”的平衡。改革中调整商品结构(从“性价比”转向“质价比”)后,采购成本进一步上升,但商品差异化优势未凸显,消费者对“质价比”的感知不足,最终毛利率未提升,商品竞争力弱化。
胖东来的成功还受益于区域竞争弱(河南本土商超集中度低,外资零售渗透有限)。而永辉的核心市场(华东、华南)已被盒马、山姆、大润发等头部商超及社区团购(如美团优选)高度覆盖,消费者选择多样。永辉试图通过“品质生活中心”突围,但差异化优势未形成,叠加线上零售对线下流量的持续分流,改革效果被外部竞争进一步稀释。
财经媒体与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永辉的“胖东来式”改革面临短期阵痛与长期结构性问题:
结论:永辉超市借鉴“胖东来模式”效果不佳,核心原因在于区域性模式与全国性连锁的规模-文化冲突、高成本投入与低收益的盈利矛盾、供应链能力与商品策略的不匹配,以及成熟市场的外部竞争挤压。改革未解决永辉的核心痛点(营收增长乏力、供应链低效),反而因成本上升加剧了基本面压力。
投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