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利润贡献骤降的四大核心原因:收入端双轮驱动失效、风险成本高企、宏观环境承压及业务细节问题,并提供短期、中期及长期投资策略建议。
近期市场关注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利润贡献显著下滑。作为该行传统优势板块(历史利润贡献长期超50%),零售业务的盈利承压引发投资者对其战略可持续性的担忧。本报告基于金灵量化数据库的财务数据及公开市场信息,从收入端、风险成本端、宏观环境及业务细节四维度展开归因分析,明确利润骤降的核心驱动因素。
零售金融业务利润=零售收入-零售成本-零售信用减值损失。收入端的萎缩是利润下滑的直接导火索,具体表现为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双重拖累。
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数据(表1及图1),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利息收入(以全行利息收入为近似替代)在2020-2022年保持增长(2022年同比+7.18%),但2023年起增速转负(-0.55%),2024年大幅下降12.84%,创近五年最大跌幅。
利息收入=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NIM)。结合宏观利率环境分析,2024年LPR(1年期/5年期)累计下调30BP/25BP,叠加存量房贷利率重定价(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年存量房贷利率平均降幅约80BP),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显著承压。尽管负债端存款利率同步下调(2024年六大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至1.45%),但资产端收益下行幅度(零售贷款以消费贷、信用卡为主,利率敏感度高)大于负债端,导致净息差收窄。
此外,平安银行管理层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提及“主动压降高风险零售贷款规模”,2024年末零售贷款余额同比仅增2.3%(2022年增速为11.7%),规模扩张放缓进一步削弱利息收入增长动能。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非息收入核心)自2021年起持续萎缩(表1及图1):2021年同比骤降23.96%,2024年降幅扩大至18.07%,五年间累计下降44.5%。
非息收入的疲软主要源于两方面:
小结:收入端的核心矛盾是“规模扩张放缓+息差收窄”导致利息收入下滑,叠加“财富管理与信用卡业务疲软”拖累非息收入,两者共同削弱了零售业务的收入基础。
尽管金灵量化数据库中零售业务信用减值损失的细分数据缺失,但结合平安银行2025年上半年财报及市场公开信息,零售业务风险成本显著上升是利润骤降的关键推手:
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明确表示“零售业务处于风险出清阶段,需维持较高拨备水平以夯实资产质量”,这意味着短期内风险成本对利润的压制仍将持续。
零售金融业务的盈利表现与宏观经济、利率政策及行业竞争高度相关:
零售业务的微观痛点加剧了收入下滑: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零售客户活跃度下降(2024年零售AUM增速从2022年的15.3%降至7.1%),进而拖累收入增长。
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利润贡献骤降是**收入端双轮驱动失效(利息与非息收入下滑)、风险成本高企(信用减值损失激增)、宏观环境承压(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及业务细节问题(产品服务争议)**四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中,非息收入的持续萎缩(2021-2024年累计降幅44.5%)与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计提(2025年上半年占比96.9%)是最直接的驱动因素。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金灵量化数据库及平安银行公开财报、市场研报等公开信息,部分风险成本数据因数据库限制采用公开披露值补充。)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