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平安银行负债成本控制措施及成效,包括数字化转型、存款结构优化等策略,2025年一季度计息负债成本率降至1.84%,净息差表现优于行业。
负债成本控制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净息差(NIM)和整体经营效益。对于平安银行而言,其负债成本控制效果需结合具体管理措施、财务表现及外部环境综合评估。尽管受限于数据库字段限制,无法直接获取“计息负债成本率”“净息差”等指标的历史连续数据,但通过搜索分析师提供的最新财报信息、管理层策略及市场研报,可对其负债成本控制效果进行深度解读。
平安银行近年来围绕“降本增效”和“结构优化”两大主线,在负债端采取了以下关键措施:
数字化转型驱动经营降本
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2025年一季度,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13.2%至90.55亿元,显示数字化对成本端的直接改善作用。
资产质量管控与高风险产品出清
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减少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2025年一季度同比下降20.9%至74.30亿元);同时,2024年全面出清“高利率、高收入、高风险”的“三高”产品,转向“中风险”产品,从源头降低潜在成本压力。
精细化负债管理与存款结构优化
通过加强结算账户拓展、零售业务深耕等方式,提升低成本活期存款占比。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
根据最新财报及市场研报,平安银行负债成本控制已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果:
负债成本率大幅下行
2025年一季度,平安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低至1.84%,较2024年一季度下降0.46个百分点,较2024年四季度下降0.13个百分点;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同比大幅下降0.41个百分点至1.81%,环比改善0.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负债端成本压降效果显著,且呈现持续优化趋势。
净息差表现优于行业
尽管受宏观利率下行影响,2025年一季度净息差同比下降18个基点至1.83%,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关键的是,负债端成本压降与资产端效率改善形成“双轮驱动”,生息资产收益率跌幅收窄,有效缓解了息差收窄压力。
存款结构优化成果显著
通过零售活期存款的高增长(同比+31.7%)和对公活期存款的稳定增长(环比+4.9%),平安银行成功遏制了存款定期化趋势。活期存款占比的提升直接降低了存款综合成本,是负债成本控制的核心抓手。
宏观利率环境对平安银行负债成本控制的影响呈现“双刃剑”特征:
市场普遍认为,2025年贷款利率下行幅度有望显著放缓(天风证券),这将进一步减轻息差压力,为平安银行负债成本控制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结论:平安银行通过数字化降本、资产质量管控、存款结构优化等措施,在负债成本控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计息负债成本率和存款付息率大幅下行,活期存款占比提升遏制了定期化趋势,净息差表现优于行业且降幅收窄。
投资启示:
(注:受限于数据库字段限制,本文未包含历史连续数据及同业对比,后续若获取相关指标可进一步验证趋势。)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