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了平安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内生资本积累、外源工具补充、资产结构优化与风险管理强化,并提供了投资启示。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及公开信息,平安银行(000001.SZ)资本充足率近三年呈现总体上升、阶段性波动的特征(见表1)。
从2021年第一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8.49%升至9.59%,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0.63%升至11.26%,资本充足率从13.02%升至13.79%,显示核心资本实力显著增强。尽管2024年第三季度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小幅回落至9.33%(或与季度分红、业务扩张相关),但整体仍保持高于2021年的水平,反映资本储备的长期改善趋势。
表1:平安银行资本充足率关键指标(2021Q1-2024Q3)
报告期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 一级资本充足率(%) | 资本充足率(%) |
---|---|---|---|
2021Q1 | 8.49 | 10.63 | 13.02 |
2021年末 | 8.60 | 10.56 | 13.34 |
2024Q1 | 9.59 | 11.26 | 13.79 |
2024Q3 | 9.33 | 10.93 | 13.39 |
资本充足率的变动由“分子端(总资本增长)”和“分母端(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控制)”共同决定。结合量化数据与公开信息,平安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的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总资本由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构成。平安银行通过内生利润留存与外源工具发行双轮驱动,显著提升了总资本规模。
内生资本积累:净利润稳健增长,留存收益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核心一级资本主要来源于银行自身盈利留存(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等)。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数据(见图1),平安银行2021年末归母净利润为363.36亿元,2023年末增至464.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3.5%,显示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利润的增长直接转化为留存收益,成为核心一级资本的主要来源。例如,2024年平安银行分红率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至27%,进一步提高了利润留存比例,强化了内生资本补充能力。
外源资本补充:多类型工具发行,补充其他层级资本
除内生积累外,平安银行通过发行资本工具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具体包括:
风险加权资产(RWA)是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其增速若低于总资本增速,则会直接推升资本充足率。平安银行通过资产结构优化与风险管理强化,有效控制了RWA增速。
资产结构调整:压降高风险资产,转向资本节约型业务
平安银行近年来主动调整业务结构,降低高风险资产占比:
风险管理强化:不良处置与资本消耗控制
平安银行通过加强不良资产处置(2025年一季度核销贷款170.65亿元,收回不良资产94.25亿元,97.3%为现金收回),减少潜在风险损失;同时优化信贷审批流程,从“高风险、高定价”模式转向“中风险、中收益”模式,降低边际资本消耗。数据显示,2024年末平安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同比增速6.5%,较三季度末下降1个百分点,资本消耗强度明显减弱。
尽管总资产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末4.92万亿元→2025年一季度5.78万亿元,见图2),但通过上述策略,RWA增速被控制在合理水平,分母端对资本充足率的压力显著缓解。
平安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上升是内生资本积累增强、外源工具补充发力、资产结构优化与风险管理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看:
投资启示:资本充足率的提升反映了平安银行资本实力与风险抵御能力的增强,为其未来业务扩张(如新兴行业贷款投放、财富管理转型)提供了更充足的安全垫。建议关注其后续资本工具发行进展及资产结构优化效果,若内生盈利持续增长且RWA增速保持稳健,资本充足率有望维持高位,支撑长期稳健经营。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