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平安银行2020-2024年非息收入表现不佳的原因,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滑、宏观经济影响、监管政策约束及内部战略短板,并提供投资建议。
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数据,平安银行非息收入(包含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与其他非息收入)在2020-2024年呈现“先增后稳再降”的波动特征:
从结构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平安银行非息收入的核心支柱(占比长期超50%),但其增速波动主导了非息收入的整体趋势:2020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8.34%,推动非息收入高增;2021年同比骤降23.96%,导致非息收入首次下滑;2024年更同比暴跌36.42%,直接拖累非息收入再度大幅下行(见图1)。
尽管其他非息收入(如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在2021-2024年保持正增长(2021年增速38.84%、2024年16.13%),但因其占比仅约30%-40%,无法完全对冲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下滑压力。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进一步拆解显示,银行卡业务、代理委托业务及其他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是主要拖累项(2024年合计占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60%以上):
银行卡业务:
作为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第一大来源(2022年占非息收入29.45%),银行卡业务收入在2024年同比大幅下滑18.32%(从2023年的161.28亿元降至131.74亿元)。这一业务主要依赖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刷卡回佣等收入,其下滑直接反映了信用卡交易活跃度下降或费率压缩。
代理委托业务:
代理委托业务(如基金代销、保险代销等)收入在2024年同比暴跌29.4%(从2023年的76.97亿元降至54.34亿元),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降幅最大的细分项。该业务与资本市场表现高度相关,市场低迷会直接导致代销规模萎缩。
其他手续费及佣金业务:
包括结算业务、资产托管等在内的其他业务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滑22.98%(从61.78亿元降至47.58亿元),反映了企业结算需求减弱或托管资产规模收缩。
总结: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暴跌(-36.42%),本质是银行卡、代理委托等核心业务收入集体下滑的结果,其中代理委托业务的超预期降幅是最大拖累。
结合搜索分析师的背景信息,平安银行非息收入承压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宏观经济、监管政策及行业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
宏观经济与市场波动:
2023-2024年,A股市场持续震荡(沪深300指数累计下跌约15%)、债市信用风险上升(房地产债券违约频发),直接冲击银行的代理委托业务(如基金代销规模因投资者避险情绪下降)和投资收益(债券资产估值缩水)。同时,房地产市场下行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减弱,信用卡交易规模收缩,进一步拖累银行卡业务收入。
监管政策约束:
2023年以来,监管层持续推动银行业“减费让利”,要求降低支付手续费、规范财富管理业务收费(如“报行合一”政策限制保险代理费率)。平安银行作为零售转型的代表性银行,其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基金代销申购费等收入直接受到费率压降影响。
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
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非息收入核心领域的同质化竞争显著加剧。银行普遍通过降低代销费率(如基金申购费从1.5%降至0.15%)吸引客户,导致代理委托业务的单位收入贡献大幅下降。
尽管行业共性压力存在,但平安银行非息收入的降幅(2024年-8.51%)仍略高于招商银行(-18.18%,但招商银行基数更大),反映其内部战略执行存在短板:
零售转型的“高风险依赖”后遗症:
平安银行过去零售转型中过度依赖高风险客群(如信用卡次级客户、小微贷款客户),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这类客群的还款能力下降,导致信用卡不良率上升,银行被迫收缩高收益但高风险的分期业务,直接影响银行卡收入。
渠道改革与业务协同不足:
平安银行虽依托集团综合金融优势布局财富管理,但渠道整合(如银行与保险、证券的协同)进展缓慢,未能有效转化为代销业务的增量。相比之下,招商银行通过“大财富管理”平台实现了更高效的客户导流和产品销售,其代理委托业务的抗波动能力更强。
负面事件的短期冲击:
2025年平安银行上海分行的员工集体起诉事件,对其品牌形象和客户信任度造成短期负面影响,可能间接导致部分高净值客户流失,进一步拖累财富管理相关收入。
平安银行非息收入表现不佳是行业共性压力与内部战略短板共振的结果:
投资启示: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