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敷尔佳医疗器械收入下滑48%的核心原因,包括内部经营调整、外部竞争加剧及政策监管趋严,并探讨其未来业务发展策略。
根据公开信息及金融数据交叉验证,敷尔佳(301371.SZ)医疗器械收入在2025年上半年出现大幅下滑(新闻报道同比降幅约48.07%),而2024年年报显示其医疗器械收入仅微增0.27%(17.05亿元),2023年医疗器械收入为17.01亿元(占比87.96%)。结合2025年一季报数据(营收同比下跌26.39%,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39.77%),可见公司整体业绩承压,医疗器械作为核心收入板块(2024年收入占比约87.96%)受冲击尤为显著。
从财务表现看,医疗器械业务毛利率在2023年(84.74%)至2024年(85.16%)保持稳定且略有提升,表明收入下滑并非由降价促销或成本失控导致,而是销量减少为核心驱动因素。
销售渠道优化与动销不及预期
2025年公司主动推进销售渠道优化与产品价格梳理,意图通过调整线下渠道结构、规范终端定价提升长期竞争力。但短期来看,渠道调整导致终端库存周转放缓、经销商拿货意愿下降,叠加消费者对价格调整的适应期滞后,最终表现为产品动销不及预期,直接影响医疗器械销量。
资源向化妆品业务倾斜,医疗器械投入受限
2024年公司化妆品产能较2023年显著提升,但产能利用率却大幅下降(具体数据未披露),反映出公司资源(如生产、营销、研发)可能更多向化妆品业务倾斜。医疗器械业务作为传统核心板块,若因资源分配不足导致产品迭代放缓或市场推广力度减弱,将直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销量。
营销费用高企,利润空间被挤压
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7.48亿元(同比增长40.53%),占营收比例从2023年的27.51%提升至37.09%。高企的营销费用虽可能支撑化妆品业务的短期增长,但严重吞噬公司整体利润空间,间接限制了医疗器械业务的投入(如学术推广、临床研究等),长期可能影响其技术壁垒和品牌信任度。
医疗器械(尤其是医用敷料)赛道近年吸引大量企业入局,竞争趋于白热化。主要竞争对手表现强劲:
竞争对手的产品创新、渠道深化及品牌力提升,直接导致敷尔佳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份额被侵蚀,销量增长受阻。
宣传与使用场景受限
2020年国家药监局明确“不存在‘械字号面膜’概念”,医用敷料需在医生指导下用于特定医疗场景(如术后修复),禁止作为日常护肤品长期宣传。这一政策直接限制了敷尔佳医疗器械产品的营销口径(如“医美后修护”“日常护肤”等宣传被规范),导致消费者对其使用场景的认知模糊,购买意愿下降。
生产与经营成本上升
Ⅲ类医疗器械(敷尔佳核心产品多属此类)的生产需符合严格的无菌标准、工艺验证及经营许可要求,且产品命名不得包含“美容”“保健”等宣称词。严格的监管要求推高了生产设备投入、质量检测成本及合规成本,削弱了产品的成本竞争力,进一步限制了市场推广的灵活性。
敷尔佳医疗器械收入2025年上半年大幅下滑48%,是内部经营调整未达预期、外部竞争加剧及政策监管趋严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具体而言:
从财务表现看,医疗器械毛利率保持高位(84%以上),说明公司仍具备较强的产品定价权和成本控制能力,收入下滑的核心矛盾在于销量端的压力。未来需关注公司渠道调整的效果、化妆品与医疗器械业务的资源平衡,以及政策适应下的产品定位优化(如强化医疗场景的临床数据背书),以判断其业务能否触底回升。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