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荣昌生物泰它西普(Telitacicep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市场空间,包括患者基数、医保覆盖、竞争格局及全球销售峰值预测。
泰它西普(Telitacicept)作为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靶点生物药(同时阻断BLyS和APRIL通路),已在中国获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三大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其市场空间可从患者基数、渗透率、定价及医保覆盖等维度拆解如下:
泰它西普自2021年上市后即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医保后年治疗费用约8万元(显著低于同类进口生物药,如贝利尤单抗年费用约10万元)。医保覆盖大幅降低患者支付门槛,是其渗透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销售额达9.77亿元(同比+94.87%),验证了医保准入对市场放量的推动作用。
综合券商研报及行业分析,泰它西普国内潜在销售峰值存在两种主流预测:
泰它西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双靶点阻断”的全球首创机制(同时抑制BLyS和APRIL),相较于单一靶点药物,可更彻底地抑制自身抗体生成,从源头控制疾病进展。分适应症竞争对比如下:
适应症 | 主要竞争对手 | 泰它西普优势 | 竞争格局总结 |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贝利尤单抗(单一靶点) | 双靶点机制,疗效更优(Ⅲ期临床显示SLE应答率显著高于单一靶点药物);医保后价格更低(年费用8万 vs 10万) | 打破单一靶点垄断,有望成为SLE一线治疗选择 |
类风湿关节炎(RA) | 暂无明确竞品 | 24周ACR20应答率67.4%(优于部分传统DMARDs);92.8%患者无影像学进展(延缓关节损伤) | 填补中重度RA生物药空白,潜在龙头地位 |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 | 艾加莫德(短期缓解) | 靶向疾病上游通路(对因治疗),安全性更优(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长期疗效更持久 | 全球首个双靶点gMG药物,竞争壁垒高 |
泰它西普的长期增长依赖于新适应症的研发进展,当前重点推进的管线包括:
泰它西普自2021年上市以来,销售额持续高增长:2024年销量152.45万支,销售额9.77亿元(同比+94.87%);2025年预计营收23.4亿元(同比+139%)。海外方面,2025年6月与美国Vor Biopharma达成42.3亿美元授权合作(含1.25亿美元现金+41.05亿美元里程碑+销售提成),标志着其全球化布局进入新阶段。
荣昌生物近5年研发投入(rd_exp)持续高企,2024年研发费用15.4亿元(占营收比89.7%),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6.47亿元(占比58.9%)。尽管公司净利润仍为负(2024年净亏损14.7亿元),但营收增速(2024年+58.5%)显著高于研发投入增速,显示商业化阶段投入结构优化。
从股价表现(见下图)看,泰它西普的关键事件(如获批上市、进医保、新适应症获批)均伴随股价上涨:
泰它西普凭借“双靶点”机制优势、高性价比定价及医保覆盖,已在SLE、RA、gMG三大适应症中建立竞争壁垒,当前市场空间处于快速放量阶段(2025年预计23.4亿元)。未来随着IgA肾病、干燥综合征等新适应症的获批,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如美国gMG、SLE适应症),其国内峰值有望达80-120亿元,全球峰值或超15亿美元。
投资启示: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