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688256.SH)连续8年亏损后,2024年营收增长65.6%,2025年一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本报告分析其盈利拐点信号、核心催化剂及潜在风险,预测2025年或2026年有望实现全年盈利。
寒武纪作为国内AI芯片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自2017年以来因持续高额研发投入导致连续8年亏损(2017-2024年)。但2024年起,公司营收规模快速扩张(2024年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65.6%)、亏损幅度显著收窄(2024年归母净利润-4.52亿元,较2022年峰值亏损额收窄64.1%),并于2025年一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净利润3.55亿元)。结合当前财务改善趋势、行业催化因素及市场预期,寒武纪有望在2025年或2026年实现全年归母净利润转正,但需关注高研发投入可持续性、存货风险及行业竞争等潜在挑战。
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的历史财务数据(2017-2024年),寒武纪归母净利润持续为负(表1),验证了“连续8年亏损”的事实。亏损规模在2019年(-11.79亿元)和2022年(-12.57亿元)达到峰值,2024年亏损收窄至-4.52亿元,显示亏损幅度已进入可控阶段。
报告期 | 营业收入(亿元) | 归母净利润(亿元) | 研发费用(亿元) |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 |
---|---|---|---|---|
2017-12-31 | 0.08 | -3.81 | 0.30 | 380.73% |
2018-12-31 | 1.17 | -0.41 | 2.40 | 205.18% |
2019-12-31 | 4.44 | -11.79 | 5.43 | 122.32% |
2020-12-31 | 4.59 | -4.35 | 7.68 | 167.41% |
2021-12-31 | 7.21 | -8.25 | 11.40 | 157.51% |
2022-12-31 | 7.29 | -12.57 | 15.20 | 208.92% |
2023-12-31 | 7.09 | -8.48 | 11.20 | 157.53% |
2024-12-31 | 11.74 | -4.52 | 12.16 | 103.53% |
数据来源:金灵量化数据库
寒武纪亏损的核心原因是战略性研发投入远超当期营收规模。2017-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从0.30亿元增长至12.16亿元(CAGR达94.3%),且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长期超过100%(2017年甚至高达380.73%)。这一现象符合AI芯片行业的典型特征——芯片设计需经历架构研发、流片验证、生态适配等长周期(通常3-5年),且每代产品需持续投入以保持技术竞争力。
此外,早期产品商业化未达规模效应(如终端IP授权收入占比低、云端芯片客户拓展缓慢)也加剧了亏损。但2024年起,随着云端产品线(思元590系列)的规模化落地,营收增速(2024年同比+65.6%)开始跑赢研发投入增速(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8.6%),为亏损收窄奠定基础。
综合财务数据、行业趋势及市场观点(券商上调2025年净利润预测至15.57亿元),寒武纪有望在2025年实现全年归母净利润转正,核心逻辑如下:
投资启示:短期关注2025年二、三季度订单落地情况(尤其是运营商及大模型厂商采购);长期需跟踪技术迭代(如3nm芯片研发进展)及存货去化能力。若上述催化因素持续兑现,公司有望从“高成长亏损股”向“盈利兑现股”转型。
数据支持:金灵量化数据库、寒武纪财报及业绩预告、主流券商研报(2024-2025年)。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