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下旬 荣昌生物亏损收窄42.4%原因解析:产品放量、技术授权与成本优化

荣昌生物2025年上半年亏损收窄42.4%,核心驱动因素包括泰它西普与维迪西妥单抗商业化加速、技术授权合作收入贡献及成本费用控制优化。本文深度分析其业务逻辑与投资启示。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7 分钟

荣昌生物2025年上半年亏损收窄42.4%的核心原因分析

根据公开信息及市场动态,荣昌生物(688331.SH)2025年上半年亏损收窄42.4%的核心驱动因素可从核心产品销售增长、技术授权合作收入贡献、成本费用控制优化三大维度展开分析。尽管受限于数据库数据未同步,无法直接通过利润表量化验证,但结合公司公告、业绩说明会及券商研报等公开信息,可总结其亏损收窄的业务逻辑如下:


一、核心产品放量驱动收入高增长,奠定亏损收窄基础

荣昌生物亏损收窄的首要动力来自核心产品**泰它西普(Telitacicept)维迪西妥单抗(Disitamab Vedotin)**的商业化加速,推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8亿元,同比增速达48.02%,为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收入增长的核心支撑来自两款核心产品的市场拓展:

  • 泰它西普:作为全球首个双靶点(BLyS/APRIL)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生物药,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完成超1000家医院准入。其商业化团队规模超800人,覆盖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核心市场。2025年8月,公司公告其用于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III期临床研究达到主要终点,未来有望通过新适应症获批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
  • 维迪西妥单抗: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HER2 ADC药物,已覆盖胃癌、尿路上皮癌等适应症,商业化团队近600人专注肿瘤科推广。公司通过基层市场渗透(如县级医院覆盖)和国际化布局(如海外临床试验)持续推动销量增长。

两款产品的持续放量直接拉动收入端增长,为亏损收窄提供了核心业绩支撑。


二、技术授权合作带来增量收入,补充利润改善

2025年上半年,荣昌生物通过**对外技术授权(Licensing-out)**获得大额收入,进一步优化了利润表现。

  1. RC28-E注射液授权参天中国:2025年8月,公司与参天中国签署许可协议,将RC28-E(眼科领域在研药物)的中国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参天中国。协议约定,荣昌生物可获得2.5亿元不可退还首付款,最高5.2亿元开发及监管里程碑付款,最高5.25亿元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梯度销售分成(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百分比)。
  2. 泰它西普授权美国Vor Biopharma:同期,公司与美国Vor Biopharma就泰它西普的海外开发签署合作协议,总金额达42.3亿美元(含45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4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销售提成)。

上述授权合作不仅为公司带来了一次性大额收入(如首付款),还通过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锁定了未来长期收益,显著改善了当期利润表现。


三、成本费用控制成效显著,直接减少亏损规模

除收入端增长外,荣昌生物在成本与费用端的优化是亏损收窄的另一关键因素。

  1. 毛利率提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达83.26%,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反映生产成本控制效果显著。核心产品规模化生产带来的规模效应(如产能利用率提升、单位成本下降)是毛利率改善的主因。
  2. 销售费用率下降: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至47.66%,且持续低于公司全年50%的指引目标。这一改善源于商业化团队效率提升(如单客户推广成本下降)和市场准入策略优化(如医保覆盖后患者教育成本减少)。
  3. 研发费用增速放缓: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为3.29亿元,同比仅微降0.7%,但环比下降14.9%,显示公司在保持研发投入强度的同时,通过项目管理优化(如聚焦核心管线、淘汰低效项目)控制了费用增速。
  4. 三费占比下降: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7.1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5.35%,同比减少14.86个百分点,综合费用控制效果显著。

四、其他因素:政府补助无显著影响

根据现有公开信息,2025年上半年未发现荣昌生物有重大政府补助计入损益的情况,因此政府补助对亏损收窄的贡献有限。


结论与投资启示

荣昌生物2025年上半年亏损收窄42.4%的核心驱动因素可总结为:

  1. 核心产品商业化加速(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销量增长)推动收入高增;
  2. 技术授权合作带来大额增量收入;
  3. 成本费用控制优化(毛利率提升、费用率下降)直接减少亏损规模。

投资启示

  • 公司核心产品的市场拓展(如泰它西普新适应症获批、维迪西妥单抗基层渗透)和国际化布局(如海外授权合作)是未来收入增长的关键看点;
  • 技术授权模式(Licensing-out)已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补充来源,后续需关注更多管线的对外合作进展;
  • 费用控制能力的持续验证(如销售费用率维持低位、研发效率提升)将进一步巩固盈利改善趋势。

需注意,由于数据库数据未同步,上述分析主要基于公开信息,具体财务指标变动需以公司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为准。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