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尔佳医疗器械类业务营收同比下滑48.07%的深度归因分析
一、数据背景:营收下滑的核心事实
根据公开信息,2025年上半年,敷尔佳(301371.SZ)医疗器械类业务营收为2.38亿元,占总营收的27.61%,同比大幅下跌48.07%(去年同期营收约为4.58亿元)。这一下滑幅度显著高于公司整体营收变动水平,需从多维度探究其背后驱动因素。
二、核心归因分析:多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构性下滑
医疗器械类业务的大幅下滑是渠道调整阵痛、政策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及公司主动战略转型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拆解为以下四方面:
(一)渠道优化与价格梳理的短期冲击
敷尔佳近年主动推进渠道优化与价格管控策略,但执行过程中产生了短期负面效应:
- 线下渠道萎缩:2025年上半年,公司线下渠道营收为1.68亿元,占比从去年同期的49.74%骤降至19.50%,同比跌幅达63.99%。这一变化主要源于过去经销商体系存在价格管控失序问题,渠道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核心代理商转而投向竞品。
- 线上直营边际效益递减:尽管公司加大了线上直营投入(2025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同比激增19.35%至1.59亿元),但线上收入增速未能弥补线下渠道的萎缩,导致整体渠道收入承压。
(二)政策调整削弱“医疗属性”红利
2025年4月,国家药监局拟对医用敷料产品分类重新划定,核心影响在于削弱医用敷料的“医疗加成”属性。此前,敷尔佳的“械字号”医用敷料因具备“医疗背景”,在终端市场(如医美机构、药店)享有更高的定价权和消费者信任度;政策调整后,产品的“医疗属性”标签弱化,直接影响其市场定位和溢价能力,导致需求端收缩。
(三)市场竞争加剧与利润空间挤压
当前医美及功能性护肤品赛道竞争白热化,对敷尔佳的医疗器械类业务形成双重压力:
- 头部品牌价格战升级:化妆品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布局医美领域,推出高性价比竞品,导致医用敷料市场价格战持续升温,敷尔佳的产品定价优势被削弱。
- 昔日伙伴哈三联的直接竞争:哈三联作为敷尔佳早期的代工厂,近年自主推出同类产品,凭借药企的专业研发优势(研发投入为敷尔佳的3倍)和更务实的销售费用管控(销售费用率低于敷尔佳),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挤压了敷尔佳的生存空间。
(四)公司主动战略转型的“青黄不接”
敷尔佳正从“以医用敷料为主”的医疗器械业务向“化妆品类产品”转型,但新品类尚未完全接力:
- 产品结构调整:2025年上半年,化妆品类营收占比已提升至72.39%(同比增长29.95%),而医疗器械类占比则从55.82%(2024年同期)降至27.61%。这一调整反映了公司主动收缩低利润或高政策风险的医疗器械业务,但化妆品类新品的市场培育需要时间,短期内无法完全弥补医疗器械类的营收缺口。
- 营销策略的“恶性循环”:为推动转型,公司持续加大宣传推广投入(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激增至4.20亿元,同比增长39.56%),但前期尝试的降价策略未能有效拉动销量,反而陷入“降价换量—销售费用上涨—库存积压—利润承压”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拖累了医疗器械类业务的表现。
三、结论与投资启示
敷尔佳医疗器械类业务的大幅下滑是短期渠道调整阵痛、政策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及战略转型青黄不接的综合结果。从长期看,公司向化妆品类转型的方向符合行业“去医疗化、强消费属性”的趋势,但需关注以下风险:
- 渠道修复能力:线下渠道的萎缩是否能通过新经销商体系的搭建和价格管控的优化实现修复,将直接影响医疗器械类业务的短期企稳。
- 政策落地进度:国家药监局对医用敷料分类的最终划定将决定该业务的长期生存空间,若“医疗属性”进一步弱化,需警惕营收持续下滑风险。
- 化妆品类接力效果:化妆品类新品的市场接受度和利润贡献能力是转型成功的关键,需持续跟踪其收入增速及销售费用率的边际变化。
对投资者而言,短期需关注敷尔佳在渠道修复、政策应对及新品培育上的进展;长期则需评估其从“医疗器械”向“消费化妆品”转型的战略执行能力,以判断业务结构调整后的盈利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