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常山药业三费压缩与研发投入的关系,揭示其降本增效与创新驱动并行的战略意图,探讨集采政策下的财务表现与研发策略调整。
常山药业(300255.SZ)近年来通过优化销售模式(如集采政策驱动)、提升管理效率等方式压缩“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但三费压缩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呈现“绝对金额同步下降、占营收比同步上升”的特征。具体来看,三费压缩更多是外部政策(如集采)和内部效率优化的结果,而非以牺牲研发投入为代价;研发投入虽绝对金额短期下滑,但占营收比重持续提升,且公司通过集中资源聚焦重点管线,体现了“降本增效与创新驱动并行”的战略意图。
根据金灵量化数据库提供的最近5个报告期(2022年报及2023年前三季度)财务数据,常山药业“三费”呈现以下特征(表1):
报告期 | 三费总和(亿元) | 三费占营收比(%) | 销售费用(亿元) | 管理费用(亿元) | 财务费用(亿元) |
---|---|---|---|---|---|
2022年报 | 8.41 | 36.0 | 6.14 | 1.33 | 0.94 |
2023Q1 | 1.58 | 31.41 | 0.96 | 0.36 | 0.25 |
2023Q2 | 3.55 | 43.3 | 2.34 | 0.75 | 0.46 |
2023Q3 | 5.37 | 47.15 | 3.48 | 1.13 | 0.76 |
数据来源:金灵量化数据库(注:2023年为季度数据,与年度数据存在季节性差异)
从绝对金额看,2023年前三季度三费总和(累计5.37亿元)低于2022年全年(8.41亿元),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均呈现下降趋势(2023Q3较2022年报分别下降43%、15%、19%),显示公司对三费的主动压缩。但从占营收比看,2023年前三季度三费占比(31.41%-47.15%)高于2022年报的36%,主要因同期营收同比下滑(2023Q3营收11.4亿元,较2022年报23.4亿元下降51%),导致费用占比被动抬升。
结合公司年报及公开信息,三费压缩的主要原因包括:
研发投入数据(表2)显示:
报告期 | 研发费用(亿元) |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 |
---|---|---|
2022年报 | 1.45 | 6.21 |
2023Q1 | 0.38 | 7.66 |
2023Q2 | 0.70 | 8.54 |
2023Q3 | 1.01 | 8.82 |
数据来源:金灵量化数据库
研发费用绝对金额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累计1.01亿元,低于2022年全年的1.45亿元;但占营收比从2022年的6.21%持续提升至2023Q3的8.82%,显示公司在营收下滑背景下仍保持研发投入的相对强度。
根据公司年报及公开信息,研发投入的调整逻辑如下:
从数据看,三费压缩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可总结为“绝对金额同步下降、占比同步上升”,但两者的驱动逻辑存在差异:
进一步分析,三费压缩并未直接导致研发投入的被动削减:2023年三费占营收比(31.41%-47.15%)与研发占比(7.66%-8.82%)的同步上升,本质是营收下滑幅度(2023Q3营收同比2022年报下降51%)超过费用下降幅度(三费累计下降36%,研发费用累计下降30%),导致费用占比被动抬升。
常山药业三费压缩是集采政策驱动下销售模式变革、内部管理效率提升的结果,与研发投入的调整无直接负向关联。研发投入虽绝对金额短期下滑,但占营收比持续提升,且公司通过聚焦重点管线优化资源配置,体现了“降本增效与创新驱动并行”的战略意图。
风险提示:集采政策进一步压低产品价格;重点研发管线临床失败;营收恢复不及预期导致费用占比持续高企。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