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基金规模持续萎缩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业绩表现、人才团队、产品结构、股东支持及行业环境等多个维度,具体原因如下:
一、核心矛盾:业绩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流失
业绩是基金公司规模的基石,浙商基金旗下产品长期表现不佳是规模萎缩的直接诱因。
- 权益类产品亏损严重:例如首发产品《浙商聚潮产业成长》2012年亏损1.77%(同期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9.87%),2014年仍亏损2.82%(同期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12.28%);2020年超半数权益产品收益为负,导致基民大量赎回,该基金规模从最初12.71亿元降至2014年二季度末的3.54亿元。
- 净利润连续亏损:2018年净利润-2134.75万元,2019年-1819.14万元,连续两年亏损,反映公司经营效率低下,难以通过管理费收入支撑规模扩张。
二、人才短板:缺乏明星经理,团队稳定性不足
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是吸引投资者的关键,浙商基金在人才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 团队经验不足:旗下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仅2.6年(2014年数据),且无明星级人物掌舵;例如2014年六名基金经理均为硕士,但均无公募圈辉煌经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 高管及人才流失:2014年副总经理陈志龙因个人原因离职,人才引进困难,导致公司投资策略稳定性受损,进一步影响业绩。
三、规模恶性循环:初始规模小,难以吸引投资者
浙商基金成立初期即陷入“规模小—业绩差—规模更小”的恶性循环:
- 成立四年规模仅5.2亿元(2014年数据),旗下四只基金中,除浙商聚潮成长(3.54亿元)外,其余均在1亿元以下,甚至有0.07亿元的微型基金(浙商聚盈信用债C)。
- 规模小导致成本高:无法分摊运营成本,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加剧亏损。
四、产品结构问题:货币基金波动大,非货币基金支撑不足
- 货币基金暴涨暴跌:2017年一季度货币基金规模从13.61亿元猛增至458.64亿元(增长3269.88%),但2018年四季度末降至97.92亿元(下降78.65%),之后未回升,导致整体规模剧烈波动并最终缩水。
- 非货币基金规模薄弱:2019年末非货币基金规模163.71亿元(排名74/140),其中股票型基金占比仅1.4%(2020年数据),风格偏保守,难以吸引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
五、新基金发行不畅,无法补充规模
2022年浙商基金发行基金数量锐减(2021年12只,2022年1只),且新基金成立后表现不佳:
- 浙商沪深300指数增强(LOF)C成立于2022年1月,截至7月13日累计下跌6.69%,导致投资者认购意愿低,无法通过新基金发行扩大规模。
六、股东支持不足,稳定性受影响
- 股东打算转让股权:因连年亏损(2011-2014年前五月累计亏损2.14亿元),浙商证券、浙大网新集团和养生堂打算将各自持有的股权转让,导致公司资源支持减少,进一步影响发展。
七、总部位置劣势:杭州而非上海,失去行业交流机会
浙商基金总部设在杭州,而上海是基金行业核心区域,杭州多为私募,导致公司失去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难以融入主流基金圈。
八、行业环境:马太效应加剧,小基金公司突围困难
基金业马太效应显著,头部基金公司(如华夏基金)在品牌、渠道、人才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留给小基金公司的突围空间极小,浙商基金作为中小型公司,难以竞争。
综上,浙商基金规模持续萎缩是业绩不佳、人才短板、规模恶性循环、产品结构不合理、新基金发行不畅、股东支持不足及行业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通过提升业绩、引进人才、优化产品结构及加强股东支持等方式破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