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讯精密越南、墨西哥基地的布局主要围绕对冲关税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及供应链波动展开,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越南基地:核心对冲“关税套利与供应链本地化”风险
- 关税成本风险:
立讯2016年布局越南的核心逻辑是利用关税梯度差规避对美出口成本。数据显示,电视整机从越南出口美国的关税(3.9%)比中国(11.4%)低7.5个百分点,手机整机出口则享受零关税。这种套利空间使得越南成为立讯对美出口的“避风港”,有效规避了中国原产产品面临的高关税成本(如25%的额外关税)。
- 供应链中断风险:
尽管越南基地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中国供应(本土采购成本比中国高5-8%),但立讯通过在北越建立6个工厂形成完整生产基地,降低了对单一地区(中国)的供应链依赖。同时,越南在物理边界连接、物流配套和产业链成熟度方面的优势,使得消费电子产能大规模转移的可能性极低,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中国产能因地缘政治(如中美贸易摩擦)或自然灾害导致的中断风险。
- 地缘政治波动风险:
越南作为“关税套利窗口期”的角色虽具阶段性(如2024年光伏反倾销调查可能削弱其优势),但立讯通过加速布局越南锂电池、光伏膜等新产业,试图将越南基地从“短期套利”转向“长期产业竞争力重构”,以应对美越关系波动(如2025年美越建交30周年的政治博弈)带来的风险。
二、墨西哥基地:主要对冲“北美市场地缘与供应链适配”风险
- 北美市场关税与地缘政治风险:
墨西哥基地是立讯全球产能布局的重要节点,主要服务北美客户(如美国市场)。通过在墨西哥建立产能,立讯可规避中国原产产品进入北美市场的高关税(如美国“对等关税”),同时利用墨西哥与美国的地缘 proximity(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余威),降低地缘政治波动(如中美贸易摩擦)对北美业务的影响。
- 供应链本地化与客户需求适配风险:
立讯的通信业务已完成向墨西哥和越南的产能转移,其中3%的通信组件出口美国业务提前完成产能调整。墨西哥基地的布局使得立讯能够“就近服务客户”,提升对北美客户(如苹果、华为等)的供应链响应速度,同时降低因跨区域物流(如从中国到美国)导致的成本上升和交付延迟风险。
总结:两地基地的协同对冲逻辑
越南基地以“关税套利+供应链分散”为核心,聚焦规避对美出口的关税成本与中国产能中断风险;墨西哥基地则以“北美市场适配+地缘政治缓冲”为核心,聚焦满足北美客户的本地化需求与规避北美市场的关税及地缘风险。两者共同构成立讯“全球产能布局”的重要支柱,旨在降低单一市场(中国)、单一地区(亚洲)或单一风险(关税)对整体业务的冲击。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网络搜索结果,其中2025年的最新数据(如越南产能利用率、墨西哥通信业务转移进度)显示,立讯的海外基地布局已从“被动规避风险”转向“主动重构产业竞争力”,但仍需警惕关税梯度差消失(如美国加征越南关税)或地缘政治恶化(如美越关系紧张)带来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