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转型自2023年末启动以来,围绕组织架构优化、客群结构调整、产品体系升级三大核心方向推进,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取得资产质量改善、财富管理增长、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等阶段性成效,但营收与利润仍处于修复期,转型需持续深化。
一、转型的核心措施
根据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业绩发布会信息,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关键举措包括:
- 组织架构优化:提升零售风险管理部门的战略地位,升级零售风控体系;裁撤部分冗余部门,缩短决策链条,提高经营效率。
- 客群结构调整:降低对高风险客户的依赖,客群向“中低风险为主、少数高风险为辅”转变,重点拓展优质个人客户(如私行客户、新能源汽车贷款客户)。
- 产品体系升级:结合客群变化,加大中风险、中收益产品供给(如按揭贷款、新能源汽车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同时推动财富管理业务多元化(如代理保险、理财等)。
二、转型的阶段性成效
从2024年末及2025年上半年数据看,零售业务转型已呈现资产质量改善、财富管理增长、成本控制有效等积极信号:
-
资产质量显著修复:
- 2025年一季度,零售不良率降至1.32%(2024年末为1.5%左右),主要得益于抵押类贷款占比提升(2025年3月末占比64.7%,较2023年末的58.8%提高5.9个百分点),降低了信用风险暴露。
- 信用卡业务风险持续收敛:2024年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5.4%,不良率降至2.56%(2023年末为3.1%)。
-
财富管理业务快速增长:
- 2025年3月末,私人银行客户AUM达1.9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2%),代理保险收入同比增长38.7%,理财收入同比增长16.4%,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6.4%(2023年末为13.2%),有效降低了对息差收入的依赖。
-
成本控制成效显著:
- 2025年一季度,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13.2%,成本收入比降至26.86%(同期招商银行成本收入比约28%),主要得益于数字化转型推动的运营效率提升(如零售客户经营成本降低18%,对公审批时效缩短40%)。
三、转型的挑战与不足
尽管转型取得阶段性进展,但零售业务营收与利润仍未恢复增长,需持续深化改革:
-
营收与利润仍处于修复期:
- 2024年,零售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0.9%,净利润同比下降4.2%(主要受息差收窄及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影响);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降幅收窄至5.6%(仍为负增长),说明转型的利润释放仍需时间。
- 息差压力仍存:2024年净息差收窄至1.87%(2023年为2.0%),2025年一季度息差环比上行13BP至1.83%,但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平均息差约1.9%)。
-
对公业务补位需加强:
- 零售业务转型期间,对公业务(如产业金融、绿色金融)成为营收补位的关键,但2025年一季度企业贷款余额同比仅增长4.7%(低于行业平均的6%),新兴行业(如新能源、新制造)贷款发放量虽增长32.7%,但规模仍较小,需进一步扩大对公业务的贡献度。
三、总结:转型进入“成效释放期”,但需持续深化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短期成效(资产质量、财富管理、成本控制)已逐步显现,但长期利润修复仍需时间。未来需重点推进:
- 进一步优化客群结构,提升优质客户占比;
- 强化财富管理业务的多元化,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 推动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的协同(如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缓解零售营收压力。
从2025年上半年数据看,转型已进入成效释放期,但需“久久为功”,预计2025年下半年零售业务利润将逐步修复,营收增速有望转正。
数据来源:
- 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
- 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