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影响分析
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与江苏银行现状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核心指标,反映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监管要求底线为7.5%(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从公开信息看,江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 2020年上半年降至8.46%(仅高于监管底线0.96个百分点);
- 2023年末因可转债转股短暂上升至9.46%,但2024年半年报又回落至8.99%;
- 2024年一季度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2023年末进一步下降0.28个基点。
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具体影响
1. 监管合规压力凸显,逼近红线需紧急补充资本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使江苏银行面临监管约束风险。2020年上半年该指标仅高于底线0.96个百分点,已接近“红线”,迫使银行通过外部融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 2020年7月,江苏银行推出配股预案(每10股配售不超过3股),拟募集200亿元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 2024年5月,获批发行600亿永续债(第一期发行200亿),用于替代到期二级资本债,间接缓解资本压力。
若不及时补充,可能因资本不足被监管部门限制业务扩张(如贷款投放、资产配置),甚至触发监管强制措施。
2. 业务扩张能力受限,资产规模增速放缓
核心一级资本是银行资产扩张的“弹药”,其下降直接制约风险加权资产的扩张能力。江苏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长主要来自信用风险资产(贷款、基金等):
- 2024年上半年,风险加权资产增加2696亿元,其中贷款增加1614亿元、基金增加1164亿元;
- 由于核心一级资本增速(6.4%)低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11.9%),导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
资本约束下,银行无法继续保持高速资产扩张,2017年以来总资产同比增速逐年放缓(如2020年上半年资产总额增速7.77%,较此前双位数增速明显下降)。
3. 盈利对资本补充的支撑减弱,形成“盈利-资本”循环弱化
核心一级资本主要来自净利润留存(内源性补充),但江苏银行因净息差下降(2024年上半年净息差1.90%,较2023年末下降8个基点),贷款业务无法带来足够净利润增量,导致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减弱:
- 2020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仅3.49%(远低于营收增速14.33%);
- 2024年上半年基金资产增加1164亿元,但未带来显著利润增量(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未体现),进一步削弱了资本补充能力。
这种“盈利增速放缓→资本补充不足→业务扩张受限→盈利进一步承压”的循环,加剧了银行的经营压力。
4. 资产结构调整压力上升,需优化风险资产配置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迫使银行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加权资产占比:
- 2024年上半年,风险加权资产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贷款(1614亿元)和基金(1164亿元)。贷款因净息差低,无法贡献足够利润;基金未带来即时收益,反而增加了风险加权资产。
- 若后期基金赎回或卖出,风险加权资产调整后,核心一级资本率可能进一步波动。因此,银行需通过减少高风险资产(如低收益贷款、未变现基金),增加低风险资产(如国债、高信用等级债券),缓解资本消耗压力。
5. 市场信心受影响,股价与融资成本波动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可能引发市场对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担忧,导致股价下跌:
- 2024年6月3日,江苏银行股价下跌3.75%(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跌幅排名第二),部分原因是市场对其资本充足率下降的预期。
此外,资本不足可能导致银行外部融资成本上升(如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提高),进一步增加经营成本。
三、总结: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的本质是“资本-业务”匹配失衡
江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的核心矛盾是业务扩张(风险加权资产增长)与资本补充(内源性+外源性)的不匹配:
- 内源性补充(净利润留存)因净息差下降、盈利增速放缓而减弱;
- 外源性补充(配股、永续债)需承担较高成本,且流程较长(如2020年配股预案需等待监管审批)。
若不解决这一矛盾,银行将面临“业务扩张→资本消耗→业务收缩”的恶性循环,需通过**提升净息差(改善盈利)、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加快外部融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三者结合,打破资本约束,恢复增长能力。
(注:以上分析结合了券商API数据与网络搜索结果-,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数据来自公开年报及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