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析江苏银行应对净息差持续下滑的策略,需从资产端优化、负债端成本控制、非息收入提升及资产负债管理四大核心维度展开,结合其最新财务数据(2025年中报)及公开披露的经营举措,具体如下:
一、净息差下滑的核心驱动因素
净息差(NIM)=(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生息资产,其下滑本质是资产端收益率下降与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共同结果。根据江苏银行2024年上半年财报及2019-2025年公开信息,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 资产端:贷款定价压力加大(2024年上半年贷款收益率较2023年下降20个基点至4.98%),生息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
- 负债端:存款竞争加剧(2024年上半年存款成本率仍达2.18%),同业融资成本较高(2019年上半年同业融资付息率达4.80%),推高计息负债成本率;
- 结构因素:传统净利息收入占比过高(2017年及以前占比超80%),非息收入贡献不足,导致息差波动对业绩影响较大。
二、应对净息差下滑的具体策略
江苏银行的应对措施围绕“提资产收益、降负债成本、增非息收入、稳资产质量”展开,具体如下:
1. 资产端:优化结构,提升高收益资产占比
核心举措:聚焦小微贷款等高定价资产,提高生息资产收益率。
- 小微业务优势:江苏银行是国内小微金融的标杆行,2019年数据显示,小微贷款占对公贷款近60%,户均余额达192万元(远高于全国普惠贷款户均49万元),且小型企业不良率仅高出对公整体0.75个百分点。小微贷款的高利率属性(通常较大企业贷款高1-2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了资产端收益率下滑压力。
- 资产结构调整:2025年中报显示,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例较2023年提升5个百分点(至45%),投资类资产占比下降,进一步向高收益的贷款资产倾斜。
2. 负债端:压降成本,优化负债结构
核心举措:通过“控存款成本、换同业融资、降结构性存款”降低计息负债成本率。
- 控制存款成本:2024年上半年,江苏银行通过调降存款挂牌价(1年期存款利率从1.95%降至1.85%)、压降结构性存款(占比从2019年的11%降至2024年的5%以下),存款成本率较2023年下降15个基点(至2.18%),有效缓解了负债端压力。
- 置换同业融资:2019年以来,江苏银行通过发行低利率同业存单(2018年下半年同业存单利率较上半年下降超100个基点)置换高成本同业融资(如2019年上半年同业融资付息率达4.80%),计息负债成本率较2019年下降49个基点(至2024年的2.29%)。
- 数据验证:2024年上半年,江苏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较2023年下降11个基点,存款成本控制效果开始显现。
3. 非息收入:提升占比,降低息差依赖
核心举措:发展中间业务(如理财、结算、投行),增加非息收入贡献。
- 非息收入增长:2018年,江苏银行通过投资基金分红推动其他非息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1%跃升至12%,非息收入同比增长50%;2024年上半年,非息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5%(较2017年提高17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了净利息收入增速放缓的影响。
- 业务布局:江苏银行加大了理财业务(2025年理财规模超3000亿元)、投行顾问(2024年投行收入同比增长18%)等中间业务的投入,非息收入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4. 资产负债管理:强化风控,稳定资产质量
核心举措:通过严格风险控制保持资产质量稳定,避免因不良资产增加导致利息收入损失。
- 资产质量表现:2024年上半年,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0.89%(与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357.2%(远高于行业平均200%),资产质量处于上市银行第一梯队;2025年中报显示,不良贷款率仍保持在0.90%以下,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 风控体系:针对小微企业设计了全套信贷流程和风控模型(如“小微快贷”系统),2015年以来小型企业不良率仅高出对公整体0.75个百分点,有效控制了高收益资产的风险。
三、策略效果及未来展望
- 短期效果:2024年上半年,江苏银行净息差收窄幅度较2023年放缓(较2023年下降38个基点,较2022年的45个基点收窄),存款成本控制效果开始显现;
- 长期趋势:随着小微业务占比提升(2025年上半年占比超60%)、非息收入占比增加(2025年目标超30%)及负债成本进一步下降(2025年同业存单利率较2024年下降15个基点),净息差有望逐步企稳;
- 挑战与应对:需警惕贷款定价进一步下行(如LPR持续降息)及存款竞争加剧(如大型银行下沉小微市场)的风险,未来需继续强化小微金融的差异化优势(如更灵活的定价机制、更完善的风控体系),并提升非息收入的多元化(如财富管理、供应链金融)。
总结
江苏银行应对净息差下滑的策略具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资产端的小微业务聚焦提升收益,负债端的成本控制降低压力,非息收入的增长分散风险,资产质量的稳定提供缓冲。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当前息差下滑的压力,也为长期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未来,若能持续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如小微金融、非息业务),净息差有望逐步改善,业绩增长的韧性将进一步增强。